国内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国内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近20年来国内流动儿童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从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结果等方面对其中103篇流动儿童心理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提出了以往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未来开展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路,转换视角,包括:(1)全面考虑流动儿童的参照群体;(2)关注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发展;(3)重视流动儿童的积极情绪体验与积极人格特质;(4)开展对流动儿童认知领域能力的研究;(5)增加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追踪研究;(6)尝试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干预训练研究。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心理 积极心理学 研究视角
【基金】: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情绪发展与心理适应——基于社会融合的视角”(10YJCXLX039)资助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农村进入城市务工的流动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家庭式流动比例越来越高,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因此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父母一起进入流入地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他们到城市中生活和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3 孙晓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2期
4 马晖;;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谁负责[J];教师博览;2010年03期
5 刘欣;师保国;肖敏敏;;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幸福感——不同学校类型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张秋凌,屈志勇,邹泓;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对北京、深圳、绍兴、咸阳四城市的访谈报告[J];青年研究;2003年09期
7 胡心怡;申继亮;;流动儿童学业卷入的特点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02期
8 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J];人口研究;2004年01期
9 温颖;李人龙;师保国;;北京市流动儿童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4期
10 张伟源;覃玉宇;吴俊端;唐峥华;;南宁市536名流动儿童行为问题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琳琳;;结构主义视野关照下《鼻》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2 邵福泉;;农村中学生自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4期
3 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4 朱红;;个性化深度辅导与首都大学生发展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5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杨若文;朱希良;;新闻情感信息传播主体的情感水平——新闻情感信息传播探讨之五[J];今传媒;2008年01期
10 蔡丹阳;;京郊农民对建设新农村态度的调研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贵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课堂管理浅论[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王丁;张芳芳;高文斌;;流动儿童自尊、应对方式与情绪的相关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严敏沁;吴慧;焦文燕;;普通话水平测试强化培训班学员的心理研究及其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付尧;;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研究——基于公平和效率的分析[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徐玲;白文飞;;流动儿童社会排斥的制度性因素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田恬;;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反思[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营养与人口素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9 ;我国西部地区儿童的分布和特点[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10 ;西部地区儿童少年膳食和营养状况[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6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7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8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杨鲁静;品格优势的评估及其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霍红豆;美国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卫忠;江阴市农村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雁;论数学教学积极心理场的构建[D];苏州大学;2010年
5 姚莲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心态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姜丽娟;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蒋苏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内涵与结构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王青华;社会幸福感心理结构的跨群体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赵姗;高中教师胜任力、教学效能感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泓;张春妹;;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杨东平;王旗;;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5 张利洪;刘洲;;刍议“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邓丽芳;王瑞;郑日昌;;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7 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8 黎婉勤;;东莞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史晓浩;王毅杰;;流动儿童城市社会适应结构与策略选择——以个案叙事中时间指向为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单士兵;[N];中国社会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闫占闻;大学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与其抑郁、学校适应性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柳;走进儿童心理世界——阅读《儿童心理解读》点滴感悟[J];人民教育;2005年05期
2 张金秀;王立永;;儿童心理解释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8期
3 邓京华;;从系统论谈我国儿童心理研究的局限性及其研究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06期
4 高文;;科学对待震后儿童心理问题[J];好家长;2008年Z1期
5 石萍;儿童心理咨询(九) 对立违抗性障碍[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4年07期
6 尚丁六;研究儿童心理 改进教学方法[J];安徽教育;1978年09期
7 宋宁;;7-13岁儿童心理优化方案训练系列[J];父母必读;1997年05期
8 李光红;;注意把握儿童心理的度[J];父母必读;1988年11期
9 刘颖;王舒;;童装与儿童心理[J];大家健康;1996年07期
10 洪艺箐;;血腥画面影响儿童心理[J];家庭(育儿);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郜莉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施建农;徐凡;周林;何金茶;查子秀;;中德儿童心理折叠能力发展的跨文化比较[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王丽波;郭兰;;过度关注导致的儿童心理缺失[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小颐;张婧娴;;网络异化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索“角色病毒”与儿童心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周谦;方平;;儿童心理综合量表的特点及中国城市修订版常模的研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王一凤;;教育要掌握儿童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朱冬梅;;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景玉敏;张明亭;;斜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唐自杰;;关于儿童心理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潘菽教授《心理学简札》的体会[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10 李春迪;张康德;宋广文;;灾后伤残儿童心理危机及干预方法探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静;灾难后,,记得关怀儿童心理[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蒋炜宁;儿童心理问题为何越来越多[N];宁波日报;2013年
3 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水东小学 韦述海;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探微[N];贵州民族报;2013年
4 小云;儿童心理出现问题外部因素是主导[N];中国改革报;2005年
5 程守勤;一成儿童心理有问题[N];健康报;2002年
6 李玉花 海慧芝;莫忽视儿童心理问题[N];健康报;2003年
7 杨小柳;儿童心理问题面面观[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李艾凌邋李素英;市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咨询教育培训中心成立[N];商丘日报;2008年
9 杨金梅;儿童心理的产生与发展[N];甘肃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孙明君;留守儿童心理拓展训练营在我市启动[N];佳木斯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潘辰;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修订及流行病学调查[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楠;儿童心理定式的起源与儿童早期语言教育适应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龚立峰;苏霍姆林斯基儿童心理教育思想及其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慧;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适应性相关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吴甘霖;家庭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儿童心理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5 滕艳霞;儿童心理虐待对中小学生应对方式及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年
6 王力博;中西方动画对儿童心理的预设及成长导向[D];鲁东大学;2014年
7 葛秀杰;延边地区汉族留守儿童心理韧性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8 魏吉槐;8到12岁儿童躯体化的现状及其与述情障碍、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2年
9 马林夕;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问卷编制和现状分析[D];苏州大学;2014年
10 汪晓;儿童绘本插画创作中的互动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11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1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