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量化与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4:28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量化与质性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 大学生自杀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中国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和发生率较往年有所增加。据研究发现,每一个自杀身亡的大学生,至少会严重影响6个与他关系密切的亲友。大学生自杀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自杀相关因素的研究是为了预防自杀行为。目前,国内外学者以自杀危险因素为主题的研究居多,保护因素研究较少。探讨自杀的危险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在同样的应激条件下,找到个体不自杀的原因更有意义。国外也有一些关于自杀保护因素的研究,可以总结为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两个方面。但在这些保护因素当中,有些较难进行提升和干预,对自杀保护意义比较大的因素是保护作用强,干预效果好的因素。其中与认知信念相关的自杀保护因素最具有代表性,其中最典型的是生存理由。 生存理由是国外学者Linehan提出的自杀保护因素的概念,是从认知信念的角度,评估个体不自杀的原因,是预防自杀的重要保护因素。目前,关于生存理由与自杀风险的研究很多,例如乐观、文化、生命意义感与自杀风险的关系。但这些量化研究都是通过采用单一的因素量表,分析生存理由某一因子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无法对生存理由多个因子的自杀保护作用强度做比较,无法对自杀的预防和干预做出指导。如今,更多学者采用多因素研究法对自杀的保护因素进行研究。以“生存理由量表”为基础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在质性研究方面,国外的自杀行为评估访谈提纲较为成熟,但以探究自杀危险因素为主,对自杀个体的生存理由研究较少。国内关于自杀保护因素的质性研究也较为缺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名急诊医生发明了一种创新性的访谈策略一自杀编年体,通过此方法进行访谈,可以客观动态的体现个体的自杀经历。这种方法在国内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中应用较少,但对深入了解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较为适用。 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生自杀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的研究对中国大学生的自杀预防工作指导性较差,实用性较低,同时,国内关于中国大学生的生存理由研究较少。单一的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只能探究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趋势,缺乏对影响机制的具体探讨,而单一的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又会缺乏数据的支持,因此,在探究中国大学生自杀问题的道路上,应该将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结合,取长补短。鉴于此,本研究拟将量化研究法与质性研究法相结合,用这两种方法来探究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特点。 第一章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量化研究 目的从生存理由与自杀风险相关关系出发,探究生存理由各因子对预防中国大学生自杀的贡献性,探究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特点,为深入理解分析中国本土大学生生存理由的特点及内涵做出准备,为制定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提供目标。 对象与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分布的划分,分别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抽取不同类型高校的1-5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生存理由量表、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及自编的人口社会学问卷等实施调查,共回收合格有效问卷8202份。使用SPSS13.0、Amos20.0处理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单样本t检验、结构方程模型等。 结果1.自杀风险与家庭凝聚力、自杀恐惧、自我接纳、同伴接纳、未来乐观五个因子及生存理由总分呈负相关关系(0.21"fr"f0.32,P0.05); 2.对中国大学生保护作用得分最高的因子是家庭凝聚力(5.09±0.81),其次是未来乐观(5.06±0.79)、自我接纳(4.93±0.84)、同伴接纳(4.87±0.81)、自杀恐惧因子(4.24±1.34); 3.对中国大学生保护作用得分最高的条目是“我觉得和家人在情感上联系很紧密”(5.27±0.91); 4.中国大学生的家庭凝聚力、未来乐观、自我接纳、同伴接纳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美国大学生(P0.01),而自杀恐惧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美国大学生(P0.01); 5.大学生生存理由与生活事件存在交互作用,通过生存理由的中介作用,生活事件对自杀行为的直接作用路径系数由原来的0.34变为了0.25,生存理由在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所起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6.35%(RMSEA=0.04, GFI=0.98, AGFI=0.97, NFI=0.98, RFI=0.97, CFI=0.98)。 结论生存理由总分及其五个因子与自杀风险关系密切,生存理由得分越高,自杀风险越低。家庭凝聚力、自我接纳、同伴接纳、未来乐观因子对中国大学生的自杀保护作用显著强于对美国大学生的自杀保护作用,而自杀恐惧因子对中国大学生的自杀保护作用显著弱于对美国大学生的自杀保护作用。其中,家庭凝聚力因子的条目“我觉得和家人在情感上联系很紧密”对中国大学生的自杀保护作用最强。大学生生存理由在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之间起到了调节和中介作用。 第二章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质性研究 目的通过深入访谈受访者的自杀计划经历,探究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具体内涵,找到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本土特征,从而更好的结合中国国情与文化,将自杀保护因素应用于中国大学生的自杀预防工作当中。 对象与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从广东某大学参与入学后大学生心理普查的3046名新生中,选取16名在校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访谈提纲为基础,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受访者进行访谈,采用类属分析法、QSR NVivo8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 结果1.家庭凝聚力是中国大学生最重要的自杀保护因素,与家人的亲密关系,觉察家人的感受都具有自杀保护作用。对中国大学生而言,感恩父母、孝顺父母是家庭凝聚力中最重要的内涵; 2.未来乐观具有跨文化一致性,近期目标的引导作用,有利于自杀的预防。对未完成的事情的挂念和对未来坚持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能起到自杀保护作用; 3.自我接纳:在危机状态下,只要中国大学生不对自己进行否定,就能对自杀起到保护作用; 4.同伴接纳的自杀保护作用体现在个体基于文化产生了自杀行为耻感,为了避免同伴排斥,个体不进行自杀行为。危机状态下,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关心也能对自杀起到保护作用; 5.自杀恐惧内涵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对自杀方式的恐惧、对死后处境不确定性的恐惧都是自杀恐惧的表现形式,对自杀后容貌破坏的担忧是女大学生特有的生存理由。 结论大学生的生存理由作用于自杀过程中“个体认知降低,只注意眼前的活动和感觉”阶段。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特征与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社会背景相关。儒家文化思想中“孝道”理念、文化产生的自杀耻感都深入渗透大学生思想之中。家庭凝聚力中孝顺父母也是多个生存理由因子中对自杀保护作用最强的因素。自我接纳中体现了维持自己精神平衡的“阿Q精神”,这与中国文化背景紧密相联。“怕丢面子”也是具有中国特征的生存理由内涵。自杀恐惧和对未来坚持、乐观的内涵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创新性与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创新性 1.研究内容的创新。从保护因素的视角,分析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特点和内涵; 2.研究方法的创新。根据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研究需要,结合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将两种方法优劣互补,探究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本土特征和具体内涵。 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单纯的以学校心理咨询室为基础的自杀预防不足以防止自杀,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预防模式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本研究对国外大学生的生存理由的考察还不够,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特征。未来将更多的关注国外大学生生存理由的状况,进一步探究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本土特征,并将新探究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生存理由运用于实践,根据大学生生存理由各主题,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的方案,并可以以这些主题开展相关的公益活动,也可通过不同的平台宣传大学生自杀保护因素,在不同干预方式、不同人群中进行对比,从而不断完善中国大学生预防自杀的指导性方案,更好的预防大学生自杀。
【关键词】:大学生 生存理由 自杀预防 保护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8
- ABSTRACT8-15
- 前言15-24
- 第一章 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量化研究24-34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24-28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量化研究24
- (二) 研究工具24-26
- (三) 研究对象26-27
- (四) 研究过程27-28
- (五) 质量控制28
- 二、结果28-33
- (一) 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与自杀风险相关分析28
- (二) 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特点28-31
- (三) 生存理由的调节与中介作用31-33
- 小结33-34
- 第二章 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质性研究34-54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34-42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质性研究34-36
- (二) 研究工具36-38
- (三)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与筛选程序38
- (四) 研究过程38-40
- (五) 质量控制40-42
- (六) 伦理问题42
- 二、结果42-53
- (一)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42-43
- (二) 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特点43-53
- 小结53-54
- 第三章 讨论54-59
- 一、中国大学生生存理由的总体特征54
- 二、家庭凝聚力的特征54-56
- 三、未来乐观的特征56
- 四、自我接纳的特征56-57
- 五、同伴接纳特征57-58
- 六、自杀恐惧特征58-59
- 第四章 全文总结59-61
- 一、主要结论59-60
- 二、研究创新点60
- 三、不足与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65-76
- 附录一:调查表65-68
- 附录二:受访者信息表68-70
- 附录三:电话指导语70-71
- 附录四:访谈提纲71-76
- 成果76-77
- 致谢77-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建啸;;浅谈当代心理学对乐观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2年03期
2 刘继红;陈莹;孙新建;;广东高校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模式探讨[J];高教探索;2007年05期
3 曾诗健;;大学生自杀事件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吴宁;张小远;;生存理由量表简介和研究评述[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年01期
5 赵晓红;;珍爱生命,感恩社会——对青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一点体会[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6 邓怡舟;;珍惜生命 拒绝自毁——论道教“贵生”思想对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5期
7 黄志强;;论佛教对大学生命教育的启迪[J];黑龙江史志;2010年23期
8 朱义彬;陶海冬;李晓静;李军;张洪波;;合肥市451名女性流动青少年自杀行为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年07期
9 郑扬波;;从儒家孝道思想解读大学生自杀现象[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5期
10 邓怡舟;;珍惜生命 提升生命境界——论道教的生命智慧对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启示[J];兰州学刊;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946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4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