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移动学习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验研究
【摘要】:移动学习技术为大学生英语跨文化学习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了丰富的互动学习资源,有效扩展了课外学习空间。本研究基于移动学习理论,设计并开发了符合移动学习情境性、趣味性、微型化特点的ILSBML移动学习系统,并在大学文化教学实践中进行了8周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访谈和考试分析结果表明,移动学习能够提高大学生文化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关键词】: 移动学习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验研究
【基金】: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利用移动学习系统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验研究”(课题编号:HEYP6003)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目的语(非母语)进行有效语言交际的能力。[1]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明确要求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兴敏;;外语教学的移动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2 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3 黄建军;张璐;;移动学习应用环境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4 王萍;;移动增强现实型学习资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12期
5 王晓燕;;跨文化交际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王伟;钟绍春;吕森林;;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7 林宇飞;;泛在学习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1期
8 雷旭辉;;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成因及能力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韩海燕;;网络教学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4期
10 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刘国忠;隐喻与跨文化交际[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卢亚林;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赵玲丽;;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从The Green Banana一文谈起[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江秀丽;;英语教学与中西文化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陈邦玲;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陈玲;文化障碍——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王善梅;;语用知识在语篇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雯;王茹;;论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渗透教学方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卞文;;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肖丽平;;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4 林莉;倪盛俭;;文化移情之于翻译[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闫君;;汉英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陈静;;浅谈高职商务英语中的文化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8 张洪芹;麻保金;;英语写作教学中“心理模型”的建构[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臧国宝;张小波;;“翻译文化观”与“目的论”观照下公示语翻译构想——以雷州半岛公示语为例[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温强;;上海世博会各展览馆主题词翻译及其跨文化交际效果评析——以部分亚洲区和欧洲区展馆为例[A];语言·跨文化交际·翻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范杏丽;汉语请求策略研究:一项基于跨文化视角的对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浑洁絮;基于语义语言的英汉机器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洁;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听说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秋莲;会话策略视角下的赞美语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徐洁琳;人格对在沪美国旅居者和定居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薛明珠;文化模拟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周良谦;陪同口译中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及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吉云苏;跨文化视角下讯息设计原理在政府网站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代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胜泉;刘军;;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5期
2 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3 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4 赵秀侠;;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Desmond Keegan;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6 赵海霞;基于网络的大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实践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7 叶成林,徐福荫;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8 德斯蒙德·基更,徐辉富;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上的主题报告[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10 宋明慧;;基于网络下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剑峰;诺基亚战略转型解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龙海;课堂协商的一种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6期
2 顾锡平;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J];教育评论;2001年06期
3 朱琳;学习化社区的构建策略及政策措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10期
4 柳栋,王天蓉,汪佳敏,陆爱民,张来春;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1期
5 李奇;谈学习环境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01期
6 李红波,张雪怡;《心理卫生》网络学习社区的重建[J];高教论坛;2004年02期
7 张丽艳,孙邵立;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张勇;学习资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郝贵生;对“学习”本质的哲学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景岳,陈竹;学习科学的兴起与建立[J];熊岳农专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智敏;;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惠芳;;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创新学习之我见[A];中国名校卷(湖南卷)[C];2013年
3 王三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二卷)[C];2012年
4 何炜虎;;浅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5 吴桂仙;;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观[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6 王传莲;;《小学生自主(或合作)(或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罗莲;;浅谈班主任如何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环境[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8 王开良;耿琼华;;浅谈数学“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9 车桂玲;;浅谈英语学习中独立性学习方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学习型公民 不断提升人的素质[N];广西日报;2003年
2 启东市紫薇小学 杨森森;在探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无锡市东亭中学 周小伟;课题学习——为数学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N];江苏法制报;2007年
4 许建华;学习流引擎 教育服务竞风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李亚杰;学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年
6 冯志阳;用管理手段应对学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7 永安市曹远学区 廖应莲;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N];三明日报;2008年
8 巢湖日报社党组书记 总编辑 杨睿;谈学习与思考[N];巢湖日报;2008年
9 陈贞彬;泰山铝业党总支让理论中心组学习“活”起来[N];中华新闻报;2008年
10 张家洼街道成技校 宋敏芳;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N];莱芜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晶晶;美国和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阳平与上声习得的实验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3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德明;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朱敏;国外终身学习政策推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慧;学习支持问题库的设计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倩;教师职后研究性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安平;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野外实习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艳;基于网络学习方式分析的学习网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东;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袁红娟;基于Blending Learning理念的研究性学习[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加平;学习风格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玉文;论“研究性学习”理念[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建民;基于微博的微型学习资源共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9 程薇;知识生成视角下的工作场所学习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10 林艳;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化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66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66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