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研究
本文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教育发展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义务教育发展指数
【摘要】:自1996年我国第一部有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出台以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已走过了近二十个年头,现已“初步解决”。然而,因我国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用于反映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现状的评估工具,所以,对于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巨大的各区域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究竟解决得怎样、差异有多大等问题仍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构建一个用于评估各区域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我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文本、调查其义务教育现状及阐述其义务教育发展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文章以问题导向性、可比性、层次性、总量与差异相互参照、主客观相结合及全面与重点相统一等为构建原则,采取以问题模式和目标模式为主轴、归纳法和演绎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包括教育保障度、教育公平度、教育提升度、教育满意度等四类37项具体指标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分配指标权重和用阈值法进行数据的去量纲化,最后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合成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数。研究表明,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数在评估目的、评估视角及评估方法上均不同于已有的三个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教育发展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义务教育发展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9
- 绪论9-34
- (一) 问题的提出9-10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三) 概念界定11-14
- (四) 文献综述14-31
- (五) 研究设计31-34
-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34-51
- (一)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国家政策演变34-38
- 1. 前“两为主”政策时期(1996-2000年)35-36
- 2. “两为主”政策时期(2001-2009年)36-37
- 3. 后“两为主”政策时期(2010年至今)37-38
- (二)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地方政策实践38-51
- 1. 省、市级政策文本的总体概况38-39
- 2. 无锡、金华市区的政策与实践39-51
-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调查51-64
- (一) 研究设计51-52
- 1. 研究目的与对象51-52
- 2. 研究工具与程序52
- (二) 研究结果52-60
- 1.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总体现状52-56
- 2.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差异比较56-60
- (三) 讨论与结论60-64
- 1. 研究结果的讨论60-63
- 2. 研究结论63-64
- 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的理论分析64-69
- (一)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的必要性64-66
- 1.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是义务教育督导的现实要求64-65
- 2.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是其教育政策过程的必经阶段65
- 3.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是流入地政府绩效的组成部分65-66
- (二)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的对象与内容66-67
- 1. 评估对象——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66-67
- 2. 评估内容——有学上、上好学、学有成、好上学67
- (三)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评估的方法67-69
- 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数的理论构建69-88
- (一)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69-79
- 1.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69-71
- 2.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概念模式71-73
- 3.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具体结构73-79
- (二)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79-84
- 1. 权重分配的方法选择79-81
- 2.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81-84
- (三)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去量纲化84-85
- 1. 数据去量纲化的方法选择84
- 2. 数据去量纲化的操作步骤84-85
- (四)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数的合成85-88
- 1. 指数合成的方法选择85-86
- 2. 义务教育发展指数的合成86-88
- 结语88-90
- 参考文献90-100
- 附录A 国家层面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文本比较100-105
- 附录B 随迁子女教育政策调查问卷(节选)105-107
- 附录C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判断矩阵107-10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08-109
- 致谢109-1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人炳;;美国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张绘;郭菲;;美国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和教育财政问题及应对措施[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3 王燕;;经合组织教育指标研制:理论、过程与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4 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韩嘉玲;;流动儿童教育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6 邬志辉;;教育指标:概念的争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杨颖秀;;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十年演进及重大转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李轶;教育增长与教育发展:历史、概念与政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2期
9 张振助;;国际教育指标及统计的比较与借鉴[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5期
10 李海燕;刘晖;;教育指标体系:国际比较与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继红;我国区域教育发展状况评价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张金英;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89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89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