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6:21
本文关键词: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北宋,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的统治者在承继和吸取前朝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的治国方略,从而使得北宋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北宋初期重视科举而轻视学校的现象却日渐突出,一度成了缓解社会矛盾、改革社会政治、经济,消除积贫积弱状态的焦点。为缓解科举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有识之士大力倡导教育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兴办太学这一古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调整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走出培养人才与选拔人才的恶性循环。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后,逐步形成了全国性官学系统,即以国子监和太学为中心,同时诸多专科学校以及地方学校相配套发展。经过兴学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官学内部的管理体制也日渐成熟。其中,太学学官的选拔录用、太学考选内容与形式、太学的学规订立均成为定制。北宋太学的改革屡次以失败告终,但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当今国内的教育改革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本文除结语部分外,共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绪论,从太学的定义入手,探讨太学与国子学、四门学、国子监之间关系,梳理宋代太学的渊源,为下文的论述提供前提并奠定基础。一,介绍北宋太学的渊源,回顾宋代之前太学发展的概况,包括先秦时期的太学、秦汉时期的太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隋唐时期的太学,分析太学在宋之前发展的基本路径。二,介绍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从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等方面,概述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北宋太学改革的内部动因。三,论述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历程,包括北宋初期的太学,“庆历兴学”时期的太学,“熙宁兴学”时期的太学,“崇宁兴学”时期的太学;分析各时期改革者为改革太学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太学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四,分析改革者在北宋太学在教育改革历程中采取的各种举措,从改革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的聘任制度,改革太学生的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五,总结北宋太学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和对今人的启示。
【关键词】:太学 太学改革 经验及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6
- (一) 选题缘由10
- (二) 概念梳理10-18
- 1. 太学定义10-12
- 2. 国子学与太学12-15
- 3. 四门学与太学15-17
- 4. 国子监与太学17-18
- (三) 研究现状18-23
- 1. 史料、著作综述18-20
- 2. 论文综述20-23
- (四) 研究价值23-25
- 1. 理论价值23-24
- 2. 实践价值24-25
- (五) 研究内容25
- (六) 研究方法25-26
- 一、北宋太学的渊源26-31
- (一) 先秦时期的太学26-27
- (二) 秦汉时期的太学27-28
-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学28-29
- (四) 隋唐时期的太学29-31
- 二、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31-42
- (一) 中央集权的显著加强31-32
- (二) 经济的高度发展32-33
- (三) 科技的显赫成就33
- (四) 文化的丰厚积累33-35
- (五) 科举与学校间矛盾的激化35-42
- 三、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历程42-58
- (一) 宋初太学概况(960—1043)42-46
- 1. 太祖、太宗时期的太学(960—997)42-44
- 2. 真宗至仁宗前期的太学(997—1043)44-46
- (二) 庆历兴学时的太学变革(1043—1044)46-51
- 1. 范仲淹复兴太学的吁请47-48
- 2. 太学的定制与扩充48-50
- 3. “庆历新政”失败后的太学50-51
- (三) 熙宁兴学时的太学变革(1069—1086)51-54
- 1. 王安石改革太学的主张51-52
- 2. 太学的改制与扩充52-53
- 3. 变法失败后的太学53-54
- (四) 崇宁兴学时的太学变革(1101—1126)54-58
- 1. 蔡京变革太学的主张55
- 2. 太学的改制与扩充55-56
- 3. “靖康之难”后的太学“南渡”56-58
- 四、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举措58-76
- (一)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58-63
- 1. 重视“天下国家之用”以敦实学58-60
- 2. 强调“图之讲堂”以重直观60-63
- (二) 改革教师的聘任制度63-68
- 1. 各司其职,德艺兼修64-67
- 2. 严于择师,重视考选67-68
- (三) 改革学生管理制度68-76
- 1. 扩大入学范围69-71
- 2. 严格听讲时限71-72
- 3. 完善学规学则72
- 4. 提高生员待遇72-73
- 5. 实行升级淘汰73-76
- 五、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启示76-79
- (一) 适应社会需要,参加社会变革76
- (二) 选拔名师任教,确保教学质量76-77
- (三) 放宽招生限制,体现教育公平77
- (四) 严格考试制度,保证人才质量77-79
- 结语79-80
- 参考文献80-86
- 致谢86-8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7-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书勇;中国古代考试与选士制度探析[J];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11期
2 刘建丽,文娟;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张邦炜;;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4 李清凌;学田制度:庆历改革的一项创举[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5 钟杨;我国古代学校的学生管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郝风亮;中国古代教育投入的来源分析及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程立红;北宋东京太学[J];中州今古;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995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995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