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26

发布时间:2016-10-21 11:07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摘要: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教育改革历经百年,期间;关键词:20世纪;中国教育;两个黄金时期;上下互;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曾经说过,拒不思考历史的;一、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内容及特征;这里所说的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是指从1901年;第四阶段,主要改革包括拨乱反正、

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作者: 周洪宇 申国昌

摘要: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教育改革历经百年,期间出现过“两个黄金时期”,掀起了“两高潮”,在教育制度、学校教育、教育宗旨、教育体制等方面均进行了持续且深入的改革,呈现出外发性、复杂性、差异性等基本特征。百年教育改革,积累了诸多历史经验,如社会需求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是改革成功的保障,只有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上下互动,才能取得成效等;也有不少教训,如改革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改革未能统筹兼顾,只注重实用性、忽略全面性等。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教育;两个黄金时期;上下互动;全面性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曾经说过,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智慧,对一个民族、社会和个人的成长进步是至关重要的。从晚清教育改革到今天的教育改革,历史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在这百年里,中国教育既取得明显的进步,得到不少宝贵的经验,也获得许多惨痛的教训。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今天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地吸取与借鉴。回顾与反思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是处在变革时代之中的今日中国教育改革主持者与参与者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中国教育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重要责任。

一、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历程、内容及特征

这里所说的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是指从1901年清末新政以来百余年的教育改革历史。这段教育改革历史大致可分上、下两段。上段为旧中国的教育改革,下段为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上段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1901-1911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内容包括清末为挽救危亡的命运所进行的学制改革、教育行政机构改革、选士制度改革等;1912-1927年为第二阶段,是民国初期及北洋军阀时期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主要有学制改革、教育宗旨改革、机构改革、高等学校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1927-1937年为第三阶段,是抗战前南京国民党政权对教育制度及管理的微调;1937-1949年为第四阶段,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既包括国民政府在战争状态下应对性的教育改革,也包括革命根据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改革。下段也可细分为七个阶段: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改革包括新中国教育部的成立、学制改革、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等;1956-1966年为第二阶段,包括1957年高等学校布局调整、1958年教育革命、60年代的教育大调整;1966-1976年为第三阶段,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处于混乱状态;1977-1985年为

第四阶段,主要改革包括拨乱反正、学制改革、教育机构改革、“三个面向”的提出等;1985-1993年为第五阶段,其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出台、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位条例》和义务教育法的出台;1993-2009年为第六阶段,主要有一系列教育法律的制定、素质教育的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教师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等;从2010年开始进入了第七阶段,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制定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奋斗目标,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①从而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纵观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黄金时期”、“两次机遇”和“两个高潮”,每一个黄金时期都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次机遇,并通过教育改革掀起了一个高潮。第一个黄金时期,是从民初到抗日战争前夕,即1912-1937年这25年为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发展机遇,也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其表征为:教育部的成立,教育思潮的空前活跃,教育社团的兴起,教育家群体的形成,学制体系的完善,学校教育的发展等;第二个黄金时期,是从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开始至2010年,又是25年其间受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影响与带动,再加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转型,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机遇期,也迎来了第二个改革高潮表现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及深化,教育社团的恢复与创建,教育改革实验的试行与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起动与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实施等等。这两个改革高潮,可以称为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双驼峰现象”。这两个高峰之间的近半个世纪,是由于战争或政治因素的干扰而被迫中断的一个时期,先后受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因而成为两个高潮之间一个较长的空档时期。

纵观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教育制度改革是贯穿20世纪始终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与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制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20世纪我国进行了多次学制改革。清末进行壬寅癸卯学制改革,以模仿日本的资本主义新学制取代了封建的旧学制;民国初年,进行壬子癸丑学制改革,从而克服了癸卯学制中存在的弊端;20年代又推行“六三三”学制,用类似美国的学制来代替仿日学制;1928年国民政府又推行所谓的“戊辰学制”,只是在壬戌学制的基础上做了局部修改,实际上没有多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进行学制改革,力求建立适合新中国建设需要的学校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进行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所谓“改革”,结果给教育带来更大的混乱与损失;80年代随着拨乱反正的推进,又恢复了“六三三”学制,目前我国的学制呈现出以“六三三”学制为基础的多元化特征。

其次,学校教育改革是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学校教育改革也是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微观层面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轨迹。纵观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史,有关学校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涉及众多具体领

域。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招生制度改革,也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学校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改革等。特别引人关注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教学方法改革,尽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毕竟在中国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方面迈出了一大步,这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由表层深入到内部的一种表现。还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备受世人关注,此次课程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社会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为配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深层次改革。总之,这些涉及学校教育的改革为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增添了鲜艳的色泽。

再次,教育宗旨的流变亦是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条主线。因为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行动纲领的总概括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行动指南,因此,,整个20世纪中国教育界始终注重教育宗旨的改革与更新。1906年,清政府首次确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9年国民党“三大”提出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国民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建国后,毛泽东于1957年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②次年,中共中央又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提出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③其后,又有多次调整与完善。

最后,教育体制改革是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等内容,其中教育行政机构改革尤为关键。因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组织和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核心机关,其职能的转变、内部机构的设置、人员的构成对一个时期各类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在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史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最早设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清末于1905年设立的学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之改为教育部,1917年明确提出省一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为教育厅1927年10月—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在蔡元培的倡导下设立了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之后又恢复教育部,同时规定县级教育行政机构为教育局;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也几经改革,1949年11月成立教育部,1952年为了进行院系调整又专门设立高教部,1958年将二部合并为教育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教育部改为科教组,“三中全会之后恢复教育部。1985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将教育部改为国家教育委员会,1998年将国家教委改为教育部。

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外发性。近代的中国教育,是在西方文化教育的强大攻势下被动走上早期现代化道路的,而且起初的改革往往是简单移植西方的教育发展模式,并不是像西方那样,主要是靠内力推动自然产生的。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教育改革这种借鉴国外教育模式的倾向仍然十分明显,譬如

建国初仍然以借鉴与模仿苏联的教育发展模式来建构新中国的教育体系。④到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为借鉴与创新结合、被动与主动兼顾的教育改革特征,即根据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对教育体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总之,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呈现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外发性,也就是说,中国教育改革主要是援引外来的教育改革理论和教育发展模式,同时就改革的动力而言,早期是来自外部力量,起步于移植、模仿、参照国外的教育发展模式。

二是复杂性。由于社会性质与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改革的历史也呈现出复杂性,西方教育改革300年的内容全部浓缩在中国100年的历程里面。从改革的性质来看,既有早期封建传统教育向资本主义教育过渡的改革,又有后来由旧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过渡的改革,也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的教育改革。这与西方国家单纯从封建教育向资本主义教育过渡或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改革是不同的,呈现出比西方更为复杂的特点。从改革内容来看,也可体现出其复杂性。既有教育体制改革、学制改革,也有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既有基础教育改革,也有高等教育改革。从改革过程来看,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也呈现出复杂性,如建国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50年代初实行校长负责制,1958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85年又实行校长负责制,1990年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由此可略见中国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之一斑。

三是差异性。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东西不同、南北有别、城乡悬殊等多样性和差异性。反映在教育改革当中,也呈现出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不管什么时候改,也不管怎样改,基本上还是城市教育比乡村教育发达,东南沿海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比中西部地区要高,试验区的教育改革力度比一般地区要大,同时历史上文化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比其他地区要发展得好。这些差异性,是由客观环境与历史因素影响所导致的,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

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留下了诸多成功的经验,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第一,社会需求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无论哪一次教育改革,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都是在社会需求的引发与推动下进行的。20世纪20年代是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由于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实业人才,因而掀起改革职业教育运动;由于各地军阀的扩军备战和装点门面,需要各类人才,因此掀起了军阀办教育的热潮;⑤为了真正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有用人才,于是掀起了教法改革与学制改革。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要发展经济,急需大批精通专门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模仿苏联改革高等教育,实行院系调整,将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以适应当时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就需要各种具有现代化观念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涉及各个层面的教育改革浪潮。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发展主要由社会需求来决定,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必然会促

进该种教育的发展,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第二,相对宽松的政治与文化环境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有相对宽松的政治与文化环境。譬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内战连年,中央政府无力对文化教育进行严格控制,因而客观上为文化教育改革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再加上当时的政府虽不懂教育,但尚能聘请懂教育的人来管教育(如蔡元培、袁希涛、蒋梦麟等教育家先后应邀出掌教育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专家内行依法治教的局面,客观上为教育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因而,各级学校也赢得了较多的自主办学权,尤其是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自主管理,自由研究,民主空气浓厚。这一时期的教育,总的来说,尽管外在的社会政治环境恶劣,但由于政府管理不多(不是政府不想管,而是此时无力管),民间社会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空间相对比较大,教育显得生机蓬勃,欣欣向荣。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国民党政权在形式上一统全国,大力加强思想控制和教育统治,特别是后来日本全面侵华,教育才逐步转向衰落。而80年代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重要进展,主要得益于“三中”全会之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文化教育环境。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初教育部革故鼎新,对前清教育宗旨、教材、学制、学校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新确立一套全新的资本主义教育新体制;学制改革中以学习欧美最新的教育理论为导向,以教育部为中心,团结一批有志改革的新派人士,组成改革团队,这一团队既包括政府工作人员,也包括民间改革志士,有章有法地推进改革,从而确保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教育改革当中,也是教育部在发挥着核心作用。教育部一成立就着手制定规划、召开会议、出台改革方案、选聘外籍专家,从而掀起了模仿苏联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高潮,尽管在现在看来,此次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教育部仍然功不可没。

第四,只有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上下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只有政府官员对教育改革充满热情,并全身心投入到改革大潮当中,才可能做出科学的改革决策,进而将改革导向成功;只有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民间积极参与,这样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新教育运动,就是一场典型的由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上下互动的教育改革运动,因而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视与科学决策,全国教育界上下的共同参与与积极努力,各级各类学校、各教育社团和教育媒体积极参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其他各界关注教育的人们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因而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第五,适当吸收与借鉴国外经验是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赶超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借鉴与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缩短在盲目状态下进行自我探索的曲折路程,用较短的时间缩短本国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大都是在吸收与借鉴美欧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而加快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与参照了苏联的教育经验,使中国高等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发展,从而满足了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下载地址: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26.Doc

  【】

最新搜索

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单播 组播 广播优点和缺点

旅游口语实地讲解技巧汇总

4GC气体浓度计算公式

福建污水厂运行管理标准

超速试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身体少病的十个原因

会议会序模板

75本田CRV中控拆装方法_图文

酒店综合布线系统的功能需求_图文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7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7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5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