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初中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基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8-09-09 20:12
【摘要】:为探究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和社会支持可能产生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留守儿童歧视知觉问卷和青少年问题行为调查问卷,对云南省1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歧视知觉影响社会支持的路径系数为-0.35,社会支持影响问题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47,歧视知觉影响自尊的路径系数为-0.29,自尊影响社会支持的路径系数为0.45,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影响问题行为;2)歧视知觉通过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问题行为。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on the problem behavior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 possible intermediary role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the questionnaire on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he questionnaire on adolescent behavior were used. 182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on problem behavior was discussed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ath coefficient of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ffecting social support was -0.35, the path coefficient of social support influencing problem behavior was -0.47, the path coefficient of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affecting self-esteem was -0.29, the path coefficient of self-esteem affecting social support was 0.45, and the path coefficients of each path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p0.01).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influences problem behavior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social support. 2) Discrimination perception influences problem behavior through chain intermediary role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本研究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科研基金项目“云南省留守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2015120815)”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王倩;张磊;王达;;初中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及其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01期

2 苏志强;张大均;邵景进;;社会经济地位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02期

3 刘霞;赵景欣;申继亮;;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3年05期

4 黎亚军;高燕;;初中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5 何桂香;韩铁光;朱敏贞;曹黎;李福缘;郭永飞;;深圳市校外青少年自尊和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12期

6 方杰;张敏强;李晓鹏;;中介效应的三类区间估计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7 刘霞;赵景欣;师保国;;歧视知觉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2期

8 李晓敏;罗静;高文斌;袁婧;;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应对方式、自尊水平及人际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9 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10 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芳芳;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2 史方方;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王倩;唐文君;黄晓磊;谢燕;;初中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基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J];基础教育;2017年03期

2 陈亮亮;李幼玲;胡宁宁;何亮;陆建芬;林丽华;;随迁子女理想自我表征、心理韧性对就读适应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年05期

3 周旋;姜金伟;;同学和家人支持对经历留守高中生情绪适应影响的干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涂乙冬;陆欣欣;;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创新奖励与员工及团队创造力的机制研究[J];珞珈管理评论;2017年01期

5 袁晓娇;李思南;吴海艳;;二线城市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年02期

6 王磊;卢忠谨;冯佳;杜学工;李鸿亮;;延安地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研[J];新西部(理论版);2017年07期

7 熊敏;金雪;何小波;杜钟建;;留守初中生成就目标定向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年04期

8 张尧;;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基于弱者权益保护视域下的探赜[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9 谢其利;;留守流动经历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3期

10 赵伟;陈远秀;张哲;于志华;;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及其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7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姝雯;朝鲜族留守小学生性格养成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 陈凡凡;社区高血压患者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申孟孟;处境不利儿童情绪弹性特点及其与自尊和歧视知觉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6年

4 杨慧;问题行为青少年反思自我评价的记忆效应[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静静;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6 宋丹;初一年级学生人际关系、情绪弹性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薛栋;听觉障碍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研究: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郭雯;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社会支持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9 熊志娟;江西省民办A校九年级留守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柏文娜;初中生学校人际关系对心理适应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志强;张大均;邵景进;;社会经济地位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歧视知觉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02期

2 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朱翠英;;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J];心理科学;2014年02期

3 李南;费忠化;郭立燕;张明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与校内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10期

4 徐礼平;田宗远;邝宏达;;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相关性[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7期

5 黎志华;尹霞云;朱翠英;;农村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特征:平均趋势与个体差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蒋坤;冯春;;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关系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刘晓慧;杨玉岩;哈丽娜;王晓娟;李秋丽;戴秀英;;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年28期

8 范兴华;方晓义;刘杨;蔺秀云;袁晓娇;;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2年05期

9 李红丽;马莉;赵海平;;乳腺癌患者自尊水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09期

10 邓欢;马静;纪婷婷;江琦;;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歧视知觉关系:角色认同的调节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霞;流动儿童复原力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永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月玲;中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3年04期

2 韦耀阳;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游洁;价值观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4 吴文峰;卢永彪;;家庭环境、人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5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6 陈新;李凤华;何爱桃;赵英;龙理良;奉水东;蔡练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上网动机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7 胡然;;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3期

8 甘雄;金鑫;;自尊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李东斌;赖月月;;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刘玉连;汪震;;社会支持内涵的新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林园;方晓义;程虹娟;高晶;;不同来源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及其满意度差异[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郑雯;胡竹菁;;不同层次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芙蓉;;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赵晶晶;孔风;;大学生害羞、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胡春梅;王蕾;;殡葬职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徐晟;吴捷;周雪梅;;老年人死亡态度、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邱慧燕;戴斌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刘春雷;;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韩笑;姚本先;;大学生自我表露、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林玲;;连江、长乐海外留守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郭虹;社会支持是民生重建的重要力量[N];四川日报;2010年

2 记者 陈丽霞;社会支持切乳患者提升术后信心[N];联合时报;2014年

3 于阳 天津社会科学院犯罪学研究中心;弱势群体的犯罪防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季玲;“学生豆奶计划”还需社会支持[N];吉林日报;2000年

5 天津中天职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李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知青”减压[N];健康报;2009年

6 ;对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4年

7 ;甘肃鼓励社会支持文化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华东师范大学 吴薇;引入社会支持 助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曹爱生;博物馆培育社会支持力市场的困难与对策[N];中国文物报;2006年

10 记者 高浩荣;朝媒体说国际社会支持中国和平统一[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乐;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王大胜;基于社会支持的职业倦怠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刘小群;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抑郁、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3年

5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曹维明;老年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雷俊;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及相关炎性介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海燕;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求助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淼;私营企业主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博;高中生失败恐惧、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艳春;大学生感悟社会支持和感戴的现状调查及其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晓晖;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琳琳;长春市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景永f;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玉妍;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周慧媛;城市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33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233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e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