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学校生活中的学生身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3 21:10
【摘要】:身份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身份的存在既可能是个人主观的判断和感受,也有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韦伯关于身份的界定侧重于“生活方式”和“社会声誉”,他认为身份建立在生活方式、正式的教育过程、出身或因职业而获得的声望等方面。而个人作为独一无二的社会存在的主体,其身份是由一组社会事实和社会事件构成。身份研究和符号研究分别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但在教育中将身份与符号相联系起来的研究却并不完全。对学生身份在教育领域中的符号异化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身份可以通过性别差异、穿着特点、资本占有及身份规范等具有符号表征性的因素进行区分,学生身份可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被这些具有差异性区分的因素进行身份等级塑造。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主体之一,其身份具有特殊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为迎合“速成式”、“工厂生产式”、“精英式”教育,学生身份也由单纯性被迫变得更加复杂化,在教育活动中产生了异化。正如谢维和老师指出的“好学生”或者是类似于“三好学生”等诸如此类的名称,决不仅仅是一纸奖状,或是一枚证章,抽象地看,它作为一种社会和教育领域中的符号,反映了一种身份,体现了一种社会地位和阶层。将符号运用在教育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取得进步的时刻,我们不能忽视其所创造出的成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不适宜的部分。从当前对身份及符号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符号的身份区分功能在教育中的价值所在,也可以发现其所带来的弊端。针对这种研究现状,研究者选取了 D中学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学校教育中所体现出的具有符号性质的学生身份进行观察和材料搜集,根据前人的研究基础,加上自己在研究中的现状总结和新发现,来论证教育符号的身份功能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并反思其所存在的弊端。学生身份不单单是学校教育中学习者的身份,它被附加上多重客观因素,致使其变得复杂化。本研究选取D中学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质性研究。以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对老师、学校领导的采访以及学校内的实物等为辅来补充对学生身份复杂性的解读。研究者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前,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检索、分析和总结,为研究的开展铺垫了理论基础。在进入现场后,采取观察法与访谈法,观察法采用参与式观察、半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对课内、课外活动,学校会议,办公室日常及校园实物进行研究。在访谈法的运用上,为消除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的防范,避免其对研究主题的敏感性,研究者参与学校大小活动,与研究对象从陌生变为熟悉,结合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开放式谈话到涉及研究主题的半开放式谈话,不断获取并补充研究材料。此外,对于校园实物的观察,研究者采用拍摄记录,将其以图片形式呈现或转化为文字对研究进行材料补充和佐证。通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调研,研究者收集了丰富的材料,也渐渐细化、清晰了自己对学生身份的研究,在不断地整理和分析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和思路。符号从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到功能和价值的异化,对学校生活中的学生身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研究从来自于家庭、学校两个主要方面的客观因素对学生身份的异化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学生身份的符号意义是通过学校的规范、规则及其家庭资本的赋予、社会阶层划分的身份差异等因素塑造的。而学校教育中则通过赋予学生身份具有表征意义的符号来对学生加以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利用隐蔽的“潜规则”使教育活动的节奏更快,操控性、预测性更强。教育领域对符号的利用,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学生们带来了身心伤害,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学生身份符号,学生们的矛盾和诉求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明峰;;班干部的“身份”及其建构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22期

2 陈文斌;;主体,自我,身份——关于符号自我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3 陈广春;熊和平;;书包的形制与教育规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34期

4 粟进英;龚双萍;;西方大学生身份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年02期

5 李春玲;;“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6 王伟宜;;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获得的阶层差异状况分析:1982—2010——基于我国7所重点大学的实证调查[J];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7 程然;;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J];教育探索;2013年01期

8 龚雪;;从标签理论视角分析学校场域中学生身份重构的现象[J];教育观察;2012年08期

9 张军凤;;学生的身份认同[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08期

10 彭秀丽;;权利与权力:班干部的诞生[J];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万作芳;谁是好学生[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广军;符号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赫宸;符号与“教化”:中学校园标语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2 赵晓露;“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群体身份认同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良;教育对农村成员社会流动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晶;穿运动式校服的女生[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鲁淼;中小学学生“评优”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肖绍聪;身份的冲突与和解[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桂香;教育符号化的困顿及其超越[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14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414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0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