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智慧教室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及成效

发布时间:2019-03-28 08:23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技能的重要教学方法,智慧教室作为一种典型智慧学习环境的物化,其建设与应用能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本文首先从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其对教室环境的新需求;其次,在剖析智慧教室的内涵、功能、技术特性和系统构成基础上,设计了智慧教室支持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框架;再次,以上海某中职学校为试点,在学校智慧教室的支持下,提出小组竞赛、学习测评、学生讨论和展示分享四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及其实施步骤和设计策略;最后,文章设计了智慧教室中运用FAB法介绍商品的学习活动,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学生和教师视角对这些活动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智慧教室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活动组织和效果的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室,除了在学习内容方面,男女生的满意度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Abstract]: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ethod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pplied skills. As a typical intellig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classroom can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demand for classroom environment from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functio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ystem structure of intelligent classroom,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intelligent classroom supporting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designed. Thirdly, taking a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 Shanghai as a pilot,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wisdom classroom of the school,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kinds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such as group competition, learning evaluation, student discussion and sharing,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design strategies. Finally, this paper designs a smart classroom to introduce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of goods by FAB method, and evaluat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these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activity organization and effect of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intelligent classroom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raditional classroom. Except for learning conten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atisfac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面向自然交互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DCA140237) 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力提升项目”(17DZ2281800)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祝智庭;彭红超;;智慧学习生态:培育智慧人才的系统方法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7年04期

2 彭红超;祝智庭;;以测辅学:智慧教育境域中精准教学的核心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7年03期

3 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年01期

4 徐显龙;钱冬明;吴永和;苏小兵;祝智庭;;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5 张亚珍;张宝辉;韩云霞;;国内外智慧教室研究评论及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6 许亚锋;张际平;;面向体验学习的未来课堂设计——基于改进的PST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04期

7 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8 胡卫星;田建林;;智能教室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9期

9 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小兰;;浅谈智慧课堂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中华少年;2017年25期

2 张雅;夏金星;孙善学;;“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智慧教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23期

3 徐显龙;王雪花;顾小清;;智慧教室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及成效[J];开放教育研究;2017年04期

4 汤优;李嘉伟;李丹;张徐昕;;“互联网+”下的智慧教室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年07期

5 李超;杨胜利;陈俞强;;基于WSNs和电力载波的教室智能节能系统设计[J];测控技术;2017年07期

6 张苏榕;;智慧学习环境下成人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及实现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13期

7 刘军;;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07期

8 彭红超;陈林林;庞浩;祝智庭;;创造取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样式:理论与实践的桥梁[J];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07期

9 崔亚强;余淇;冯鸟东;;论高等院校智慧教学环境中“智慧”的缺失[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年13期

10 贺相春;郭绍青;张进良;李泽林;;智能化学习空间(学习空间V4.0)与学校教育变革——网络学习空间内涵与学校教育发展研究之六[J];电化教育研究;2017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智庭;孙妍妍;彭红超;;解读教育大数据的文化意蕴[J];电化教育研究;2017年01期

2 彭红超;祝智庭;;面向智慧学习的精准教学活动生成性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6年08期

3 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年04期

4 祝智庭;雷云鹤;;翻转课堂2.0:走向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6年03期

5 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6年01期

6 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01期

7 雒亮;祝智庭;;创客空间2.0:基于O2O架构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8 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06期

9 雒亮;祝智庭;;开源硬件:撬动创客教育实践的杠杆[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04期

10 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春晖,李靖,詹国梁;论网络时代的学习与创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2 李红美;;论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J];继续教育;2006年11期

3 沈福新;;学习漫议[J];群众;2007年03期

4 李伟;;关于在学习过程中目标制定的思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5 韩笑;;学习就是快乐的体验[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2期

6 金惠;;从“快学习”到“慢学习”:尽享营养的学习盛宴[J];教学与管理;2013年04期

7 千洪范;;试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质[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8 吕文升;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9 F·J·笛凡司泰 ,赵兴中;学习过程的概念和理论[J];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10 朱本 ,汪幼芳;大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法[J];齐鲁学刊;198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时龙;;把握分析学情是改进教学和促进学习的基础[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下)[C];2012年

2 卢智敏;;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马建为;;网络媒体下的学习[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4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谢晓芳;;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周之良;;研究学习科学,改善学习状况[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7 付巧英;;浅论任务型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8 陈宁;;一种学习心理模型的理论构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李荐;;友善用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习科学的新发展[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张娜;;国内外学习投入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A];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北师范大学 李瑾瑜;校长:如何引领和促进教师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 龚春燕;实施新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N];中国教育报;2013年

3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网院运管中心副主任 刘涛;移动学习成为员工培训新趋势[N];中国邮政报;2014年

4 张春(作者单位:广西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做学习型公民 不断提升人的素质[N];广西日报;2003年

5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金美福;学习的道德和道德地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北师大二附中 王元华;学习的三重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许建华;学习流引擎 教育服务竞风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李亚杰;学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年

9 陈志远;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孙厚高;学习心理辅导刻不容缓[N];连云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亦宁;本科生深层学习过程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2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玉芳;基于媒体素材库的学习内容构建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8 王海澜;打开学生自我建构之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琰;大学生认识信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兰翠;M00C学习平台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航;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生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左扬扬;碎片化时代下企业微课程设计与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冯丰;教育管理视角下的高中生学习倦怠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5 毛蕊;基于情境创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代晨阳;基于信息技术的问题解决型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房耿聿;美国终身学习法研究及启示[D];山西大学;2014年

8 李翠萍;《计算机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莉;翻转课堂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石茹;交互质量知觉、动机信念与学习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情绪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48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448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