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蒙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自我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2 02:13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关于大学生对其认同状况的研究也陆续展开,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且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外显测量技术。为避免自我矫饰和社会赞许性等额外变量,心理学研究者们利用内隐测量技术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进行研究,发现在内隐层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积极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且证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和外显认同是彼此分离的两部分。纵观之前的心理学研究可以发现,所采用的均是从内隐联想测验发展出的内隐测量方法(SC-IAT、GO/NO-GO等),但相比内隐联想测验,这些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均偏低。其次,之前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大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情况研究较少。再次,之前研究并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层面区分,将三个层面的内容混合研究。另外,从研究角度出发,之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均是从价值、情感等方向,并没对自我认同情况进行探究。自我认同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同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要放眼未来。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自我认同角度出发,利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的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隐自我认同情况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为: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情况如何?两者的认同是否存在差异;第二个问题为:中国人的自我不仅包含个体自我,还包含集体自我,由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自我认同是内隐个体自我认同还是内隐集体自我认同;第三个问题为:未来自我探索下蒙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自我认同的差异情况,通过三个研究解决上述问题。在研究一中通过一个实验解决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问题:实验采用2(民族:蒙古族/汉族)×2(IAT任务:相容反应/不相容反应)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民族为被试间变量,任务类型为被试内变量。IAT中的概念词为自我词(我、我们)和非我词(他、他们),属性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义词和反义词。在研究二中通过三个实验解决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自我认同情况问题:实验一采用2(民族:蒙古族/汉族)×2(IAT任务:相容反应/不相容反应)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民族为被试间变量,任务类型为被试内变量,概念词为集体自我词(我们、我们的)和集体非我词(他们、他们的等);实验二的概念词为个体自我词(我、我的)和个体非我词(他、他的),其余与实验一一致;实验三的概念词为个体自我词(我、我的)和集体自我词(我们、我们的),其余与实验一一致。在研究三中通过一个实验解决未来自我探索下,蒙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自我认同情况:实验采用2(民族:蒙古族/汉族)×3(探索类型:无探索/三年探索/五年探索)×2(IAT任务:相容反应/不相容反应)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民族和探索类型为被试间变量,任务为被试内变量。研究三除了在实验前加入未来自我探索,其余实验程序与研究一一致。研究一的结果为: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任务主效应显著;民族和任务的交互作用显著,在不相容任务中,蒙古族大学生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汉族大学生。研究二中实验一的结果为: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任务主效应显著;民族和任务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相容任务中,汉族大学生的反应时显著短于蒙古族大学生。实验二的结果为: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任务主效应显著;民族和任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实验三的结果为: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任务的主效应不显著;民族和任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研究三的实验结果为: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任务主效应显著;探索主效应显著;任务和探索的交互作用显著,在不相容任务中,五年探索组和三年探索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无探索组;任务和民族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相容反应和不相容反应任务中,蒙古族的反应时均长于汉族反应时。研究结论为:(1)在内隐层面,蒙汉大学生均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义词的联结反应中,蒙古族大学生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汉族大学生,这可能由于双文化者在面对复杂的认知加工时,其所特有的文化框架转换导致其反应时增长。(2)与他人和外群相比,蒙汉大学生在内隐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持有个体自我认同和集体自我认同。但蒙汉大学生的个体自我认同和集体自我认同并未分离。(3)未来自我探索对蒙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产生影响。未来三年和五年时间维度的自我探索使蒙汉大学生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观念持包容态度。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西营;王晓丽;赵玉焕;徐青林;;内隐联想测验新变式述评:基于规范性分析框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2 张珂;张大均;;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9年04期

3 耿柳娜;周文君;;内隐联想测验法在留守儿童电视认知研究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4 张智勇;刘江娜;;基于职业的内隐年龄偏见[J];应用心理学;2006年03期

5 侯珂,邹泓,张秋凌;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6 许威;;内隐攻击性研究方法的新进展[J];青春岁月;2013年02期

7 郝洪达;王奰;;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8 贾凤芹;冯成志;;内隐联想测验“内隐性”的可控性研究[J];心理科学;2012年04期

9 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大学生感恩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年01期

10 张德香;郑伟汐;;内隐联想测验效应的另一种解释[J];科技信息;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苏姣;赵守盈;吕红云;臧运洪;;幸福感内隐联想测验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朱婷婷;;宽恕内隐联想测验的初步开发及信效度检验[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薛飞;褚勇杰;郝红艳;王丽;贾文萍;;研究生利他倾向的内隐联想测验[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李林;;社会阶层的心理划分:以内隐联想测验为工具[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褚跃德;吴阳;张东;;体育院校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比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罗佳;张进辅;;内隐联想测验测自尊:属性词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周广亚;;内隐联想测验(IAT)存在的十个问题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朱婵媚;;不同攻击情境下内隐攻击性特征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范津津;夏勉;;网络游戏成瘾者的游戏身份认同研究综述[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刘玉娟;郭孝军;梁晓;;单一被试实验在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上海之通人事测评技术研究所 孙黎明;评价中心的评价形式(一)[N];组织人事报;2002年

3 王新珠 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平面广告的认知与偏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毛伟宾 于睿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我们在用石器时代的大脑进行记忆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婷婷;青少年早期宽恕:特质观干预与宽恕干预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邓远平;基于展开反应机制的计算机化自适应人格测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赵亮;客体操作场景中动作观察对客体可供性效应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印二威;诱发式脑—机接口的设计与优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郑昊力;信任、风险和社会偏好[D];浙江大学;2017年

6 高晓雷;藏语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年

7 王丽君;错误后调整效应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探究[D];西南大学;2017年

8 刘成伟;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信息交互作用加工机制及发展特点[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9 姜俊;自发式多分类脑机协同控制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崔潇潇(Xiao Carol Cui);金融素养、财务信息可读性与投资者决策[D];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昱丹;蒙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自我认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年

2 刘丹丹;不同内隐公正世界信念个体的注意偏向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高旭辰;内隐联想测验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妮;羞怯的内隐联想测验及不同羞怯水平个体的面孔表情识别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媛媛;内隐幸福感及其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关键;情绪对自主任务转换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5年

7 江宜霖;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D];西南大学;2015年

8 卢莉莉;生存加工优势的潜在机制:来自自我参照加工的证据[D];郑州大学;2015年

9 王亚玺;预警、视觉特征提示对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10 杨凤娟;多层次幽默理论的论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52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452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1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