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柏克赫斯特来华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7 08:28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设定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柏克赫斯特来华访问的情形。20世纪20年代初,道尔顿制在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因在改革传统班级授课制、促进学生社会化等方面的卓越成绩,道尔顿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此时,中国思想文化界已经历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教育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教育运动”。1921年,为改革班级授课制、培养更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人才,道尔顿制被引进中国。在此之后的两年内,中国兴起了宣传道尔顿制原理、施行道尔顿制教育的高潮。但由于种种原因,1923年末至1924年间,中国的道尔顿制试验出现了各种问题,倡行道尔顿制的热潮逐渐走低。20世纪20年代是中美教育交流极为频繁的时期,一方面,留美学生及在国外教育考察人员对内输入美国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另一方面,众多美国教育家也频频被邀请来华访问、讲学,如杜威、孟禄。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解决国内施行道尔顿制的困难,众多教育界有识之士便邀请柏克赫斯特来中国讲学并指导道尔顿制的实施。1925年7月14日,柏克赫斯特抵达上海,开启了为期一个半月中国之行,她的足迹遍及北京、南京、上海、太原、汉口、杭州等8省13市。在各大城市,柏克赫斯特均发表演讲、参与讨论会并参加其它教育文化交流活动。柏克赫斯特来华讲授道尔顿制,促进了中国道尔顿制试验的开展,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是近代中美教育交流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本文将对柏克赫斯特的中国之行进行全方位的阐述、探讨,以期还原这一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填补这段研究的空白。基于现存的国内外著作、学术论文、原始资料及记录等,本文以柏克赫斯特来华及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发展为主线,将道尔顿制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与柏克赫斯特来华紧密联系在一起。本研究在分析柏克赫斯特来华的动因及背景的基础上,重在阐述对柏克赫斯特在华期间的各项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剖析柏克赫斯特的来华及道尔顿制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柏克赫斯特在华活动作分析解读,阐述其对中国道尔顿制试验乃至中国近代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客观地总结、评价柏克赫斯特来华的意义及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命运。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第一到第四章以及结语。绪论由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可行性、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将柏克赫斯特来华的背景一分为二,分析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大潮中道尔顿制产生的过程及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引入、施行道尔顿制的必然;从道尔顿制教育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分析中国教育界邀请柏克赫斯特来华的原因。第二部分,具体阐述1924年及1925年间中国教育界接洽、邀请柏克赫斯特来华的经过;着重阐述舒新城、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柏克赫斯特的中国之行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从柏克赫斯特发表的演讲、参与的讨论及其它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三方面概括她在华期间的教育活动,并对各项活动的内容作进一步总结、概括。第四部分,分析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对柏克赫斯特来华的反应;论述柏克赫斯特来华对中国道尔顿制试验的影响、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对中美教育交流的贡献等。结语部分,总结、评价柏克赫斯特的来华。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长法;周颖;;20世纪20年代柏克赫斯特的访华[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2 范婕;张斌贤;;教育实验室: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J];教育科学研究;2016年11期

3 厉以宁;;新文化运动与西学东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4 田正平;王恒;;“教育国际化”考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06期

5 张哲人;;西方教改的本土实践:“道尔顿制”在吴淞中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01期

6 储朝晖;;郭秉文与陶行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的互动与选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7 王悦芳;胡玉苓;;郭秉文与东南大学的学术文化交流[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年01期

8 张晓玮;;《教育杂志》与近代外国高等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J];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01期

9 刘明成;;道尔顿制模式在校本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0期

10 肖朗;杨卫明;;教育学会与近代中国教育学术的研究和传播[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聂映玉;;浅议五四运动前后中美教育考察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于富增;;试论中国的对外教育交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春枝;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D];河北大学;2008年

4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6 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中国教学法的演进(1912-1949)[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景梅;舒新城“新教育”改革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3 李秀君;廖世承的中学办学实践与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周鹏飞;民国时期道尔顿制实验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马田;新文化运动时期外国现代教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6 余丹;道尔顿制在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小清;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个性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辉;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琼;舒新城与道尔顿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陈晗;舒新城中学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59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459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4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