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

发布时间:2020-10-01 19:49
   论文试图在对后现代课程观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对后现代课程观作一种建设性的解读,深入剖析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状况以及中国课程实践之间的亲和力和不可通约性,探讨在后现代课程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是如何发挥着它们的表层和深层的作用,挖掘出后现代对中国课程实践的适切性价值,从而使中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能在一种中西文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方向,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良好的生态背景。 论文共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厘清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同时,出于参照和比较的需要对后现代课程观进行评价和解读。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重点,着重分析后现代课程观对中国课程的适切性问题。这一部分分为三章,分别论述后现代课程观在中国的背景及阐释焦虑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同时深入探讨后现代课程观对目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无论从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语境或中国实际课程状况出发,都可以找到与后现代课程观相契合的亲和之处,从而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轻而易举地进入中国提供了文化土壤。后现代批判精神的某些要素,早已内在于中国智慧之中,使得我们今天在接受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时显得比较容易、比较自觉。同时,后现代主义课程在中国又有其不可通约之处,诸如中国主流文化的制导和抵制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难于操作等等。全文重点放在后现代课程在中国的适切性分析上,旨在以后现代课程观在中国的适切性探讨为突破口,寻找后现代课程观中有积极意义的因素,为我国课程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材料。后现代课程观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比如教师和学生需要不断的反思,重视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崇多元、整体性和综合性,课程需要渗透关怀的理念等等,都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G423.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后现代主义的范式与特征
    一. 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二.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 反表象主义
        (二) 反基础主义
        (三) 反本质主义
    三. 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和评价
        (一) 推崇多元论
        (二) 倡导创造性
        (三)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 整体性和生态性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一. 精彩纷呈的后现代课程理论
        (一) 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二) 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
        (三) 斯拉特瑞的从理论研究到课堂实践
        (四) 高夫:转变课程范式的生态理念
        (五) 约翰.米勒:整体课程
    二. 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特点
        (一) 权威的消解和中心的瓦解
        (二) 差异和多元化
        (三) 合作与交流
        (四) 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
        (五)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
    三. 后现代课程观的分析与评价
        (一) 后现代课程观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二) 后现代课程观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课程理论发展的方向
        (三) 后现代课程观的问题
第三章 后现代课程观在中国的背景与阐释焦虑
    一. 后现代课程观在中国的有利背景
    二. 后现代课程观在中国的阐释焦虑
        (一) 课程理论界的迷惘与困惑
        (二) 理论的曲高和寡与实践的冲突
        (三) 中国主流文化的制导和抵制
        (四) 后现代课程理论本身难于操作
第四章 后现代课程观与中国文化传统
    一. 绝对真理的消解与“无'即中心
    二. 对世界的关爱与天人合一
    三. 对宽容多元原则的推崇和中和
    四. 倡导创造性与稳中求变
第五章 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 契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后现代课程观
    二. 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过程性--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反思
        (二) 合作与交流--思维的碰撞
        (三) 个性与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道风景
        (四) 主动性--建构视域下的知识建构
        (五) 整体性.综合性与平衡性--培养健康和谐的人
        (六) 联系和关怀--可持续发展
附: 主要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春秀;;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我国成人外语教学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0年12期

2 郑冰;;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启示——以网络游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年18期

3 杨静;刘成新;;WEB2.0与学习方式的后现代转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志娟;民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适切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姗;新课改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计模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远;后现代主义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存昌;自组织视野下高校课程特征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杨静;教育技术发展的后现代解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8 黄敏;教师个人课程观的形成[D];河南大学;2007年

9 晏燕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反思及建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谭凤;后现代课程观视角下的高校双语课程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1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831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1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