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课程适应性研究: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10-13 15:51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了城市化的热点问题。落实学校教育的根本途径是课程,随迁子女对课程的适应与否则直接决定了随迁子女教育的成效。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以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随迁子女不适的对策。首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个层面分析了随迁子女课程不适的表现:1.在课程目标层面,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的功利化、目标理解的狭隘化、目标设定的教条化;2.在课程内容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课程内容缺乏感知、对课程文本理解的偏差、难以适应学校的课程表征形式;3.在课程实施层面,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活跃度不高、难以跟上教学设施现代化的步伐、难以进行无障碍语言交流;4.在课程评价层面,主要表现为:在“重甄别、轻发展”的考试中变“差生”、在评价主体的价值偏差下滋生心理障碍。其次,从“价值观念”、“知识表征”、“教育体制与资源”、“家庭资本”四个层面剖析了随迁子女课程不适的成因,主要有:1.在价值观念上,随迁子女缺乏对未来的前瞻性规划、教师课程理解的主观性束缚、家长传统价值理念的桎梏;2.在知识表征上,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严重、语言交流受方言影响严重;3.在教育体制与资源上,应试教育评价体制根深蒂固、升学考试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教学资源支持力度不足;4.在家庭资本上,家庭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匮乏使得随迁子女课程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再次,从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随迁子女课程不适的对策:1.在学校层面,树立终身学习的动态发展性课程目标、增进农村文化与城市课程文化的融合、促进学生在融洽的氛围构建自我、形成“教”与“学”互动的课程评价体制;2.在家长层面,积极参与和介入、加强与孩子互动沟通、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3.在学生层面,努力突破心理屏障、转变传统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交友习惯。4.在教师层面,构建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创设“5C”式教师发展体系。
【学位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G52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新生代农民子女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2.新生代农民子女课程适应性问题亟需解决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概况
        2.国内研究概况
        3.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课程不适表现
    (一)课程目标不适的表现
        1.学习目的功利化
        2.目标理解狭隘化
        3.学习目标设定教条化
    (二)课程内容的不适
        1.对课程内容缺乏感知
        2.课程文本理解缺失
        3.难以适应学校的课程表征形式
    (三)课程实施不适的表现
        1.课堂教学活跃度不高
        2.难以跟上教学设施现代化的步伐
        3.难以进行无障碍语言交流
    (四)课程评价不适的表现
        1.在“重甄别、轻发展”的考试中变“差生”
        2.在评价主体的价值偏差下滋生心理障碍
二、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课程不适的归因
    (一)“价值差异”的“陷阱”
        1.缺乏对未来的前瞻性规划
        2.教师课程理解主观性的束缚
        3.家长传统价值理念的桎梏
    (二)“知识断裂”的“伤害”
        1.课程内容“城市化”倾向严重
        2.语言交流受方言影响严重
    (三)“教育牢笼”的“禁锢”
        1.应试教育评价体制根深蒂固
        2.随迁子女流动性为学校适应增加难度
        3.教学资源支持力度不足
    (四)“资本匮乏”的现实
        1.家庭文化资本匮乏的制约
        2.家庭经济资本匮乏的制约
        3.家庭社会资本匮乏的制约
三、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课程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对学校的建议:平等与接纳
        1.树立终身学习的动态发展性课程目标
        2.增进农村与城市的课程文化融合
        3.促进学生在融洽的氛围构建自我
        4.形成“教”与“学”互动的课程评价体制
    (二)对家庭的建议:理解与支持
        1.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和介入
        2.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3.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对学生的建议:尊重与认同
        1.努力突破心理屏障
        2.转变传统的学习态度
        3.增强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 对教师的建议:和谐与关爱
        1.构建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
        2. 创设“5C”式教师发展体系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巍巍;;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12期

2 张涛;;乡村教师互助式校本研修共同体创新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11期

3 朱建军;;课堂教学的“悬念”艺术浅谈[J];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03期

4 陈志刚;;对三维课程目标被误解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08期

5 陈伟强;;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11期

6 陈卓;;超社会资本、强社会资本与教育公平——从当今中国教育影响社会分层的视角[J];青年研究;2010年05期

7 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8 欧用生;;课程实施的叙说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10期

9 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4期

10 聂衍刚,蔡笑岳,张卫;初一学生人格特征、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839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839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