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教学认识方式考察

发布时间:2020-10-30 23:57
   本文是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前提下,在整体把握教学论 本身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展开的。 首先,本文阐释了教学认识方式的涵义、特征、结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 了三种基本教学认识方式:哲学——思辨、科学——实证与诠释——批判,并 对每一种认识方式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同时,参照对不同教学认识方式比较分 析的结果,客观地剖析了我国教学论研究中应用教学认识方式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合理选择、综合运用”的使用策略。 具体来说,本文的基本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认识方式是指教学论研究主体在思考教学问题时的思路与策略。它的 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与选择性、时代性与继承性、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 总体性与个性。它的结构主要有研究的问题域、体现的价值尺度、遵循的致思 趋向三个方面。 不同教学认识方式的发展脉络、特征、优缺点有不同的表现。哲学——思 辨认识方式从卢梭的理性主义教育意识开始,经过康德明确用理性主义论述教 育,到赫尔巴特以实践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学论学科基础得以确立。哲学— —思辨教学认识方式着眼于培养理性的人,以抽象的观念方式把握和认识教学, 注重概念、范畴与体系的构建。它开创了教学论研究的哲学取向传统,在学科 发展初期,以其独特的思辨方法促进了教学论学科的发展。但它对哲学取向的 过分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一个主要原因。 科学——实证教学认识方式由斯宾塞在方法论层面予以定位,梅伊曼与拉 伊在实际操作层面真正实现,斯金纳把其推向极端。科学——实证认识方式强 调研究的操作性,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力图把教学论建设成为一门实 证学科。它从教学事实出发,用定量化研究对其进行系统地观察、分析,深化 了教学论的研究。但它过分强调定量化、客观性,却制约了教学论学科的人文 特性的发挥。 诠释——批判教学认识方式主要是受文化教育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社会 学、后现代主义等对教学论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认识方式。它强调教学论研究 批判性与建设性统一,注重对学生主体性培养,对教学多元化的描述,强调对 教学的体验、理解、感悟。诠释一批判认识方式提倡陶冶、唤醒、对话,促 进了教学论的发展。但它过度张扬体验、理解、感悟,忽视了教学中的客观因 素,注重非理性的研究方法,削弱了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 我国教学论研究中存在着对哲学——思辨的极度推崇,对科学——实证的 简单、机械使用,对诠释——批判缺乏正确理解。因此,在教学论研究中,要 依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研究对象,合理选择相应的认识方式,或者对这些认 识方式进行综合运用,深化和推动教学理论研究。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1
【中图分类】:G420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教学认识方式概述
    (一) 教学认识方式的涵义
    (二) 教学认识方式的特征
    (三) 教学认识方式的结构
二、 教学认识方式分类考察
    (一) 哲学——思辨教学认识方式
    (二) 科学——实证教学认识方式
    (三) 诠释——批判教学认识方式
三、 教学认识方式总体透视
    (一) 比较分析
    (二) 现实问题检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英;黑格尔《小逻辑》绎注(之一)[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翁维雄;关于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的若干认识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3 饶建国;在改革中进行哲学探索的可喜尝试——评《改革与哲学》[J];中州学刊;1987年06期

4 刘远明;论哲学和科学相互作用的问题机制[J];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03期

5 张国洪;哲学与未来[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6 斯为;本刊编辑部召开“社会发展与当代哲学”讨论会[J];学术月刊;1994年08期

7 周发源;讲好哲学要靠自己[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5年09期

8 竞禅;哲学的东西方回合[J];求是学刊;1996年03期

9 冯生;哲学究竟是什么?——青年学者陈智祥《当代与未来的认识方法》一书引起争论[J];学术研究;1996年05期

10 孙洪敏;超前意识与21世纪哲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王桂彩(思竹);多元论·对话·文化间哲学[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6 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美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缪柏平;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吴虹;技术负荷政治的哲学追问[D];东北大学;2006年

9 张东;人权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唐霄峰;公开问题的哲学追问[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焦晓丽;斯大林哲学思想论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金灿;真景山水画与中国现代山水画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4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韩万志;教育管理创新的哲学视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全志;朦胧中的哲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林锦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马威;列奥·施特劳斯思想中的神学—政治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李坪霏;民间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杜群华;论劳伦斯的“性拯救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63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863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1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