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清末民初私塾改良述论

发布时间:2021-01-20 06:23
  私塾这一传统教育形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对培养“修己”、“治人”的人才起过重要作用,但延及清末民初,在变化了的社会形势下,则显得过时、落后,面临改革的命运。这一时期的新式学堂受经费、师资的限制,数量与质量均不尽如人意,也要求私塾这一传统教育形式为其补充,私塾改良应运而生。 苏、浙、沪等地的民间士绅首先点燃了私塾改良的星星之火,并在沿海一些地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稍后,学部也开始筹议北京地区的私塾改良事宜,沿海地区改良私塾的稍具成效使学部坚定了改良私塾的信心,并很快在北京地区推行了私塾改良运动。北京地区的私塾改良揭开了全国性私塾改良运动的序幕,私塾改良一时形成热潮。 私塾改良大致可分为调查劝导、举办观摩会、改造塾师、认定四个步骤,这四步既前后相承,又相互交叉,交错进行。因社会环境的局限、塾师的抵抗、经费的缺乏及此时私塾仍有与社会相适应的一面等原因,私塾改良收效甚微,最终导致了清末民初初等教育领域里私塾与学堂新旧并存的二元格局。 地区与城乡的巨大差异及私塾在数量上占有的绝对比重是这一格局的显著特点。此外,私塾顽强的社会适应性与学堂教育的不成熟使二者既存在冲突与竞争,又...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私塾改良的缘起
    一、 私塾概况
    二、 学堂的兴起及其局限
第二章: 私塾改良的过程
    一、 改良的三个阶段
    二、 改良的举措
第三章: 私塾改良的效果
    一、 民国初年北京地区的改良效果
    二、 其他地区的改良效果
    三、 改良成效甚微的原因
第四章: 新旧教育并存的二元格局
    一、 二元格局的特点
    二、 竞争与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私塾教学方法的现代价值[J]. 熊贤君.  课程.教材.教法. 1999(09)
[2]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J]. 王先明,尤永斌.  史学月刊. 1999(03)
[3]明清塾师初探[J]. 韩凝春.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7(03)
[4]浅议晚清教育[J]. 罗小琼.  清史研究. 1995(04)
[5]近代河南的旧式学塾[J]. 王天奖.  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5(01)
[6]晚清书院制度的兴废[J]. 葛飞.  史学月刊. 1994(01)
[7]论晚清书院改革[J]. 夏俊霞.  近代史研究. 1993(04)
[8]试论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J]. 季云飞.  学术月刊. 1990(03)
[9]清末兴学热潮与社会变迁[J]. 桑兵.  历史研究. 1989(06)
[10]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堂的兴起[J]. 王笛.  近代史研究. 1987(03)



本文编号:2988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988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6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