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生态系统视角下大学生利他行为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探究
发布时间:2021-11-29 05:35
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做出的对他人有益但不要求回报的行为,以往诸多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但较少研究者从多重生态系统(环境、社会认知、个体特质)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利他行为这一问题,更少研究者考察多重环境系统(亲子依恋、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网络社会支持)是如何通过个体的多重社会认知系统(社会动机、道德认同、人际信任、共情能力)对大学生利他行为产生影响,也少有研究考察多重环境系统(亲子依恋、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网络社会支持)与个体多重特质系统(自尊、乐观)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而对如上问题的考察有助于更全面深刻认识大学生利他行为。本研究采用亲子依恋问卷、邻里关系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同学关系问卷、网络社会支持问卷、亲社会动机问卷、道德认同问卷、人际信任问卷、共情问卷考、自尊问卷、乐观问卷对随机抽取的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构建模型(如图1)我们考察了不同系统(环境、社会认知、特质)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SPSS16.0以及Mplus7.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亲子依恋、师生关系、道德认同、乐观以及利他行为这些变量得分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差...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概念框架图
概念框架图
环境变量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师生信任的人际关系的思考及构建[J]. 杨凤娟,李智峰,韩永辉. 科技创新导报. 2016(22)
[2]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刘勤为,徐庆春,刘华山,刘勤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4)
[3]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干预[J]. 纳雯. 亚太教育. 2016(16)
[4]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J]. 何宁,朱云莉. 心理学报. 2016(02)
[5]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男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J]. 王美萍,纪林芹,张文新. 心理学报. 2015(10)
[6]大学生共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李文辉,李婵,沈悦,但菲.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5)
[7]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J]. 杨继平,王兴超,高玲.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3)
[8]共情、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J]. 郑显亮,赵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2)
[9]高职生自尊、主观幸福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张潮,张佳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4)
[10]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志愿者利他行为的关系——前瞻性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樊斌,卢宁.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硕士论文
[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道德推脱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方力.四川师范大学 2015
[2]特质移情和同情情绪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D]. 岳玉洁.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徐庆春.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乐观倾向的影响[D]. 钟雪.西南大学 2014
[5]成人依恋和情境性宽恕的关系研究[D]. 熊春燕.南京师范大学 2014
[6]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人际信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田黛.河北师范大学 2013
[7]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班兰美.陕西师范大学 2011
[8]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D]. 李艳芳.华中科技大学 2008
[9]大学生自尊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D]. 宋芳.辽宁师范大学 2007
[10]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袁莉敏.河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25940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概念框架图
概念框架图
环境变量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校师生信任的人际关系的思考及构建[J]. 杨凤娟,李智峰,韩永辉. 科技创新导报. 2016(22)
[2]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刘勤为,徐庆春,刘华山,刘勤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4)
[3]大学生捐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干预[J]. 纳雯. 亚太教育. 2016(16)
[4]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J]. 何宁,朱云莉. 心理学报. 2016(02)
[5]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男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J]. 王美萍,纪林芹,张文新. 心理学报. 2015(10)
[6]大学生共情对利他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李文辉,李婵,沈悦,但菲.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5)
[7]道德推脱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J]. 杨继平,王兴超,高玲.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3)
[8]共情、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J]. 郑显亮,赵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2)
[9]高职生自尊、主观幸福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张潮,张佳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4)
[10]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志愿者利他行为的关系——前瞻性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樊斌,卢宁.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硕士论文
[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道德推脱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方力.四川师范大学 2015
[2]特质移情和同情情绪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D]. 岳玉洁.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徐庆春.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乐观倾向的影响[D]. 钟雪.西南大学 2014
[5]成人依恋和情境性宽恕的关系研究[D]. 熊春燕.南京师范大学 2014
[6]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人际信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田黛.河北师范大学 2013
[7]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班兰美.陕西师范大学 2011
[8]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自我概念与利他行为关系研究[D]. 李艳芳.华中科技大学 2008
[9]大学生自尊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D]. 宋芳.辽宁师范大学 2007
[10]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袁莉敏.河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25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525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