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会教育及其对福建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16 19:19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从闭关自守、思想僵化、迂腐到逐渐被迫开放及中西文化不断冲突、融合的时代,可以说近代中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逐步踏上社会现代化历程的。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适合现代化需要的素质的人。中国近代封建传统教育,虽然有过其辉煌,但在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传统封建体制的逐渐瓦解,代表封建旧势力利益的传统教育已越来越显示出其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实际上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而伴随西方列强经济和军事入侵而来的教会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总体趋于转型的过程中,其在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有关教育的各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至深且巨的,可以说,中国近代教育是在“西学东渐”这样的背景下拉开教育现代化序幕的。 近代福建有许多文人志士,在面对“西学东渐”现实的基础上,力图在传承传统教育优势,结合中国和福建的实际情况,对“西学”加以进行融合和吸收,以建立自己的能与当时社会发展与现实相适应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尽管他们努力的结果并没有尽如人意,但他们的一些有益的探索,也为近代福建社会的现代化历程作...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近代教会教育发展概述
一、 19世纪40年代至“五四”运动-兴起与发展阶段
(一) 1844年至1900年--发展初等教育为主的时期
(二) 1901年至1911年--初、中、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时期
(三) 1912年至“五四”运动--在发展中调整时期
二、 “五四”运动至 新中国成立初期--备案与调整阶段
(一) 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教会学校备案
(二) 教会学校办学的调整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接管与改造阶段
第三章 教会教育与福建教育的现代化
一、 教会教育与近代福建学前教育现代化
(一) 在出现时间上
(二) 在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
(三) 在教材和幼儿读物上
二、 教会教育与近代福建初等教育现代化
(一) 在教育内容方面
(二) 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方面
(三) 在师生关系方面
三、 教会教育与近代福建中等教育现代化
(一) 在创办新式中学方面
(二) 在职业教育方面
(三) 在课程设置上
四、 教会教育与近代福建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 在高等教育促进方面
(二) 在教育宗旨上
五、 教会教育与福建近代女子教育
第四章 福建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教会教育影响的分析
一、 积极影响分析
(一) 对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教育在福建的产生起了某种刺激与催化的作用
(二) 为新兴学科在福建的传播起了启蒙、先驱的作用
(三) 培养了一大批有别于旧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知识分子
(四) 促进福建传统教育结构的改变
二、 消极影响分析
(一) 在教育目的上有其侵略性的一面
(二) 本质上是对我国教育主权的侵犯
(三) 实际中并不代表世界先进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538688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近代教会教育发展概述
一、 19世纪40年代至“五四”运动-兴起与发展阶段
(一) 1844年至1900年--发展初等教育为主的时期
(二) 1901年至1911年--初、中、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时期
(三) 1912年至“五四”运动--在发展中调整时期
二、 “五四”运动至 新中国成立初期--备案与调整阶段
(一) 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教会学校备案
(二) 教会学校办学的调整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接管与改造阶段
第三章 教会教育与福建教育的现代化
一、 教会教育与近代福建学前教育现代化
(一) 在出现时间上
(二) 在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
(三) 在教材和幼儿读物上
二、 教会教育与近代福建初等教育现代化
(一) 在教育内容方面
(二) 在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方面
(三) 在师生关系方面
三、 教会教育与近代福建中等教育现代化
(一) 在创办新式中学方面
(二) 在职业教育方面
(三) 在课程设置上
四、 教会教育与近代福建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 在高等教育促进方面
(二) 在教育宗旨上
五、 教会教育与福建近代女子教育
第四章 福建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教会教育影响的分析
一、 积极影响分析
(一) 对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教育在福建的产生起了某种刺激与催化的作用
(二) 为新兴学科在福建的传播起了启蒙、先驱的作用
(三) 培养了一大批有别于旧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知识分子
(四) 促进福建传统教育结构的改变
二、 消极影响分析
(一) 在教育目的上有其侵略性的一面
(二) 本质上是对我国教育主权的侵犯
(三) 实际中并不代表世界先进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538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53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