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9 11:18
新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大大加剧了十一、二岁到十三、四岁正处于一生身心变化最显著的初中生的心理压力,导致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产生各种问题行为。其中自卑是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之一,它严重阻碍了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法、访谈法,通过对目前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现状的分析,发现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主要趋势为:性别差异显著;年级差异不明显;自卑问题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和演讲、口才等方面;他们与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和高中生相比自卑差异显著;农村和城市的初中和相比自卑差异极显著。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对其发展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造成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学生主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学生主体因素包括“自我知觉障碍”和“消极人格特征”;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的素养和受教育水平等;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的影响、同伴的作用等。 本文应用了解决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理论基础,如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积极关注及积极自我关注理论、现代主体教育理论和激励理论...
【文章来源】: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自卑的含义及诊断标准
(二) 研究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意义
二、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主要趋势
(二)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年龄特征
(三)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和城市初中生自卑问题的差异
(四)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对其发展的影响
三、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主体因素对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的影响
(二) 家庭因素对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的影响
(三) 学校因素对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的影响
四、 解决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一) 解决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 解决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指导原则
五、 解决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 克服“自我知觉障碍”和“消极人格特征”,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二) 建立民主、愉悦、充满爱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地发展
(三) 采取多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和途径,解决学生自卑问题
(四)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J]. 车丽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
[2]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 解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3]初中生自信心偏低问题不容忽视——对一次自信心调查问卷的思考[J]. 许惠英. 青年研究. 2001(03)
[4]建立自信:青少年品质培养的重要取向——广州青少年自信心及其相关因素的启示和分析[J]. 涂敏霞,刘钧演. 当代青年研究. 2001(01)
[5]医学院新生自尊与自我接纳心理调查[J]. 高文凤,丛中. 中国学校卫生. 2001(01)
[6]女大学生躯体自信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陈国海. 青年探索. 2000(03)
[7]家庭教育与中学生自尊个案研究的启示[J]. 陈燕玲,樊富珉. 当代青年研究. 2000(02)
[8]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J]. 乔建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9]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J]. 程乐华,曾细花.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01)
[10]女学生自卑心理的教育对策[J]. 周详. 教育革新. 2000(01)
本文编号:3616911
【文章来源】: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自卑的含义及诊断标准
(二) 研究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及教育对策的意义
二、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主要趋势
(二)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年龄特征
(三)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和城市初中生自卑问题的差异
(四)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对其发展的影响
三、 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主体因素对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的影响
(二) 家庭因素对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的影响
(三) 学校因素对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的影响
四、 解决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一) 解决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 解决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指导原则
五、 解决重庆市农村初中生自卑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 克服“自我知觉障碍”和“消极人格特征”,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二) 建立民主、愉悦、充满爱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地发展
(三) 采取多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和途径,解决学生自卑问题
(四)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J]. 车丽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
[2]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 解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3]初中生自信心偏低问题不容忽视——对一次自信心调查问卷的思考[J]. 许惠英. 青年研究. 2001(03)
[4]建立自信:青少年品质培养的重要取向——广州青少年自信心及其相关因素的启示和分析[J]. 涂敏霞,刘钧演. 当代青年研究. 2001(01)
[5]医学院新生自尊与自我接纳心理调查[J]. 高文凤,丛中. 中国学校卫生. 2001(01)
[6]女大学生躯体自信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陈国海. 青年探索. 2000(03)
[7]家庭教育与中学生自尊个案研究的启示[J]. 陈燕玲,樊富珉. 当代青年研究. 2000(02)
[8]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J]. 乔建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9]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J]. 程乐华,曾细花.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01)
[10]女学生自卑心理的教育对策[J]. 周详. 教育革新. 2000(01)
本文编号:3616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61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