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

发布时间:2017-05-13 15:15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方面,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已经被证明具有现实性,但因被试的不同,道德概念与垂直空间位置的具体联结方式也不同。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者这一群体具有特殊性,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来探讨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实验1和2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迫选式纸笔测验,考察无意识条件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是否已形成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若存在,具体的联结方式及联结强度又是怎样的。实验3通过被试基本信息问卷和中国罪犯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来探讨青少年犯罪者的人口学因素及个性因素是否会对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在无意识条件和意识条件下,青少年犯罪者均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但与一般青少年相比,其联结强度较低,认知因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青少年犯罪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偏低,但并未发生扭曲,个性上在变态心理、犯罪思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但其他方面基本正常,无明显缺陷,这是青少年犯罪者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的原因。但同时因为其认知、个性上的问题,使得其虽形成与一般青少年相同的隐喻联结,但联结强度较低;狱中再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者形成“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隐喻联结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无论是在无意识条件下还是意识条件下,都能提高其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的联结强度。
【关键词】:隐喻 垂直空间隐喻 道德概念 青少年犯罪者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7
  • 1.1 关于隐喻的研究9-13
  • 1.1.1 隐喻9
  • 1.1.2 概念隐喻9-10
  • 1.1.3 空间隐喻及垂直空间隐喻10-11
  • 1.1.4 道德隐喻及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11-13
  • 1.2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13-17
  • 1.2.1 犯罪及犯罪人13-15
  • 1.2.2 青少年犯罪15-17
  • 2 问题提出17-18
  • 3 实证研究18-32
  • 3.1 实验一: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与垂直空间位置间的内隐联结及强度18-21
  • 3.1.1 研究目的18
  • 3.1.2 研究工具18
  • 3.1.3 被试选取18
  • 3.1.4 实验材料18
  • 3.1.5 实验设计与程序18-19
  • 3.1.6 实验结果19-21
  • 3.1.7 讨论21
  • 3.2 实验二: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与垂直空间位置间的外显联结及原因21-24
  • 3.2.1 研究目的21-22
  • 3.2.2 研究工具22
  • 3.2.3 被试选取22
  • 3.2.4 实验材料22
  • 3.2.5 实验设计与程序22-23
  • 3.2.6 实验结果23-24
  • 3.2.7 讨论24
  • 3.3 实验三:影响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心理表征的原因24-32
  • 3.3.1 研究目的24-25
  • 3.3.2 研究工具25
  • 3.3.3 被试选取25
  • 3.3.4 实验设计与程序25
  • 3.3.5 实验结果25-31
  • 3.3.6 讨论31-32
  • 4 综合讨论32-37
  • 4.1 认知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的影响33-35
  • 4.2 个性因素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的影响35-36
  • 4.3 狱中再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的影响36-37
  • 5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1
  • 附录41-48
  • 附录1 迫选式纸笔测验41-44
  • 附录2 基本个人信息问卷44
  • 附录3 正式版-中国罪犯测试个性心理测验(COPA一Pl)44-48
  • 后记(含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菲;;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析与社会矫治[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2 林少菊;家庭伦理失范: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J];伦理学研究;2005年03期

3 魏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4 郭德华;殷晓旺;周群;夏玲;秦园珠;;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7期

5 罗立;;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03期

6 宁舞虹;李文仙;;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4期

7 余贤;;遏制不良文化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8 赵承福;;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心理特点[J];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9 李巨才 ,罗宜存 ,杨益生 ,邓一凡 ,张铁明;青少年犯罪行为形成的心理学分析[J];心理科学通讯;1981年04期

10 苏常浚;青少年犯罪的意识心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建龙;;远离辉煌的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韩旭;;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青少年网络危机及其应对[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刘宝山;;试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类型特征与预防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王志红;;网络的负面作用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9 徐小媛;;传媒暴力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10 方继民;傅强;;青少年侵财型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探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健;防止青少年沉迷上网聊天[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刘茜;着力强化青少年法律意识[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初级中学 徐倩;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N];法治快报;2007年

4 ;汉中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题研讨会发言摘登[N];汉中日报;2007年

5 罗会银;我市大力推进青少年“免疫工程”[N];九江日报;2007年

6 田晓芳 作者单位:宁县人民政府;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N];陇东报;2007年

7 徐爱东;影响青少年犯罪四大主因[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袁一多 谢建平 记者  陶婧;真情关爱 当好青少年“保护神”[N];南昌日报;2007年

9 宋广玉;青少年犯罪六成源于“无所事事”[N];南京日报;2006年

10 童小军;美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N];中国社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青少年犯罪研究与立法设计[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全波;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李瑞;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影响及预防[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豪杰;互联网络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治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5 张伟;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6 拉巴;拉萨市青少年犯罪状态分析与防治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董晶;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玉;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德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文繁;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犯罪者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心理表征及其原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62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7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