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教育的历史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9 17:34
科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整个社会趋于科学化的今天,科学教育已与国家的科学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肩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强调通过科学教育改革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世界性的科学教育改革浪潮,我们对科学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也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本课题以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科学教育系统——中国的科学教育为个案,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主要方法,就科学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论文按照纵横两条线索来展开。在纵向上,根据科学教育在中国的生成发展历程,分别以1905年、1949年和1978年作为分水岭,将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科学教育发展内涵进行理论和历史的分析。反思我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使我们认识到,我国的科学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可以说,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不论大学,还是中小学,科学教育都缺少深厚的根基,甚至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存在和表达方式。在横向上,论文考察了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改革动向,具有世界性影...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科学教育:概念、内涵与目标
(一) 科学与科学教育
(二) 科学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三) 科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目标
二、 科学教育的历史透视:中国的发展
(一) 科学教育的萌芽奠基时期
(二) 科学教育的体制形成时期
(三) 科学教育的本土探索时期
(四) 科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时期
三、 科学教育的现实借鉴:发达国家的范例
(一) STS教育
(二) 美国的“2061计划”
(三) 借鉴与思考
四、 科学教育实然分析:问题与困境
(一) 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文化观
(二) 强调社会本位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三) 推崇“双基”的科学教育理论
(四) 以分科为主的科学教育课程
(五) 非科学的科学教育方法
(六) 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
五、 科学教育的应然选择:对策与建议
(一) 明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 改革科学课程体系
(三) 强调科学探究学习
(四) 创新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五) 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六)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新一轮初中科学课程的选择与实施[J]. 蔡培阳,崔允漷. 教育科学. 2002(04)
[2]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J]. 路甬祥.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8)
[3]课程建设的双重任务[J]. 丛立新. 教育研究. 2002(07)
[4]论STS教育的后现代意蕴[J]. 唐斌. 教育研究. 2002(05)
[5]公众科学素养与STS教育[J]. 蔡铁权. 全球教育展望. 2002(04)
[6]论国际理科教育的范式转换——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J]. 丁邦平. 比较教育研究. 2002(01)
[7]理解视野中科学与教育论[J]. 唐斌.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6)
[8]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质[J]. 袁运开,王顺义. 科学. 2001(05)
[9]“五四”先哲的睿智: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洞见(上)[J]. 李醒民. 学术界. 2001(03)
[10]反思科学教育[J]. 丁邦平. 中国教育学刊. 2001(02)
本文编号:3693809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科学教育:概念、内涵与目标
(一) 科学与科学教育
(二) 科学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三) 科学教育与科学教育目标
二、 科学教育的历史透视:中国的发展
(一) 科学教育的萌芽奠基时期
(二) 科学教育的体制形成时期
(三) 科学教育的本土探索时期
(四) 科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时期
三、 科学教育的现实借鉴:发达国家的范例
(一) STS教育
(二) 美国的“2061计划”
(三) 借鉴与思考
四、 科学教育实然分析:问题与困境
(一) 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文化观
(二) 强调社会本位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三) 推崇“双基”的科学教育理论
(四) 以分科为主的科学教育课程
(五) 非科学的科学教育方法
(六) 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
五、 科学教育的应然选择:对策与建议
(一) 明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 改革科学课程体系
(三) 强调科学探究学习
(四) 创新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五) 加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六)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新一轮初中科学课程的选择与实施[J]. 蔡培阳,崔允漷. 教育科学. 2002(04)
[2]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J]. 路甬祥.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08)
[3]课程建设的双重任务[J]. 丛立新. 教育研究. 2002(07)
[4]论STS教育的后现代意蕴[J]. 唐斌. 教育研究. 2002(05)
[5]公众科学素养与STS教育[J]. 蔡铁权. 全球教育展望. 2002(04)
[6]论国际理科教育的范式转换——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J]. 丁邦平. 比较教育研究. 2002(01)
[7]理解视野中科学与教育论[J]. 唐斌.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6)
[8]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质[J]. 袁运开,王顺义. 科学. 2001(05)
[9]“五四”先哲的睿智: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洞见(上)[J]. 李醒民. 学术界. 2001(03)
[10]反思科学教育[J]. 丁邦平. 中国教育学刊. 2001(02)
本文编号:3693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69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