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特殊教师”的主体身份建构—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18 23:13

  本文关键词:“特殊教师”的主体身份建构—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历史社会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的班主任制度源于前苏联,在发展中已逐渐脱离其源头,成为中国学校教育制度中最具特色的制度之一。班主任制度在赋予班主任教师诸多职责与任务的同时,也建构了班主任作为特殊类型教师的主体身份。本研究采用历史社会学的视角,从对现实场域中班主任主体身份建构的深入考察出发,对班主任制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思考。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班主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理论梳理,探讨班主任制度如何建构了班主任教师的主体身份;一方面进入班主任的真实生活场景,对班主任的工作状态予以现实关照。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详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研究成果以及概念界定,并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第二章为“制度的演进: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历史变迁”,笔者梳理了班主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为班主任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民国对于训育制度的尝试则为班主任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合理性,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前苏联教育的模仿则是班主任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通过历史梳理,发现班主任作为特殊教师,特殊性就在于其不同于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者身份。而这一特殊身份的建构与我国的政治体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在第二章基础上,第三章为“制度的逻辑:班主任制度建构了怎样的班主任主体身份”,对学校德育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发现伴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学校德育的功能不断强化,内涵不断扩展,这就决定了班主任的职责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制度层面的分析发现,一个使命崇高、职责全面的德育工作者身份得以建构起来。第四章“行政的逻辑:实践场域中的班主任角色审视”,回到学校实践场域中,分析了学校行政系统如何对班主任的角色进行再建构,以及班主任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揭示了制度与人的互动关系,即制度在落实过程中通过显性和隐性的规训手段实现了对班主任主体身份的建构,而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扮演了服从者和执行者的角色。最后一章从现代性与现代学校制度的关系出发,对当下班主任的制度困境进行了反思。认为班主任制度作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暴露了根植于现代学校中现代性倾向,表现为行政化思维下的管理主义取向以及对制度化价值、量化价值和工具理性的崇拜。
【关键词】:班主任制度 主体身份 历史社会学 现代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23
  • 第一节 研究缘起8-9
  • 一、自身的实习经历8
  • 二、班主任工作存在现实困境8-9
  • 三、专业化对于班主任角色的再建构9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9-10
  • 一、理论意义9-10
  • 二、实践意义10
  •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0-16
  • 一、班主任制度相关研究综述10-12
  • 二、专业化视野下班主任主体身份研究综述12-14
  • 三、历史社会学相关研究综述14-16
  • 第四节 关键概念界定16-18
  • 一、班主任16-17
  • 二、班主任制度17
  • 三、班主任专业化17
  • 四、主体身份17-18
  • 五、历史社会学18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18-23
  • 一、研究思路18
  • 二、研究方法18-20
  • 三、研究过程20-23
  • 第一章 制度的演进: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历史变迁23-38
  • 第一节 “新教育”的诞生——班主任制度产生的土壤23-25
  • 一、一种可能性:新教育制度与班主任制度的共生23-25
  • 二、“德育”与“智育”的分化:新教育内容的引入25
  • 第二节 “训育”制与级任教师的产生——班主任制度的合理性获得25-29
  • 一、观念合理性的获得——壬子癸丑学制25-28
  • 二、规则合理性的获得——1922年新学制与国民教育制度28-29
  • 第三节 前苏联教育的中国化——班主任制度的诞生29-33
  • 一、前苏联班主任制的产生与发展30-31
  • 二、制度准备——根据地教育的探索31-32
  • 三、制度创立——建国初期的制度尝试32-33
  • 第四节 制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班主任制度变迁33-38
  • 一、断裂——文革时期的教育33-35
  • 二、重建——文革后班主任制度的发展35-36
  • 三、强化——改革开放时期的班主任制度36-38
  • 第二章 制度的逻辑:班主任制度建构了怎样的班主任主体身份38-48
  • 第一节 无限放大的“德育”——学校“德育”的前世今生38-45
  • 一、学校德育功能的集中与强化38-44
  • 二、学校德育内涵的扩展44-45
  • 第二节 制度建构下的班主任身份定位45-48
  • 一、使命崇高的“成长引导者”46
  • 二、职责全面的“班级管理者”46-47
  • 三、教育关系的“中间协调者”47-48
  • 第三章 行政的逻辑:实践场域中的班主任角色审视48-64
  • 第一节 学校实践建构下的班主任主体身份48-59
  • 一、显性的“规训”:班主任一日生活呈现48-55
  • 二、隐形的建构:评价的效应55-59
  • 第二节 学校实践场域中的班主任角色59-64
  • 一、边缘化的德育工作者59-60
  • 二、孤独的“人生导师”60-61
  • 三、全面负责的管理者61-62
  • 四、行政无力的执行者62-64
  • 第四章 讨论与反思64-69
  •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班主任身份的现状分析64-67
  • 一、制度化价值的神话65
  • 二、行政化思维下的管理主义取向65-66
  • 三、量化价值的神话66-67
  • 四、工具理性与人的物化67
  • 第二节 制度的超越:班主任制度再思考67-69
  • 参考文献69-75
  • 致谢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贤君;;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与训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06期

2 陈学军;;从观念合法性到规则合法性——论近代中学训育部的出现与变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张命华;;基于福柯规训理论视角的学校规训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6期

4 张晓瑾;;历史社会学形成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J];前沿;2012年21期

5 陈桂生;;“班主任制”缘起——俄国班主任制要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11期

6 黄正平;;构建科学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10年17期

7 徐金海;;学校教育中的规训与惩罚——基于福柯规训权力理论的视角[J];教育导刊;2010年07期

8 班华;;论班主任的职责与德育的关系[J];小学德育;2009年18期

9 吴帆;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李凡;;社会学的历史学转向及历史社会学的兴起[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向华;民国前期学生自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巍;德育形态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陈学军;我国近代中学组织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晓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闫引堂;国家与教师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涂怀京;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1949—2000)[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倩;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及促进发展的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2 胡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付辉;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变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京翠;角色与社会控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海彬;初中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静;论“班主任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特殊教师”的主体身份建构—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历史社会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1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461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a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