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与幼儿同情心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家庭环境与幼儿同情心的关系研究
【摘要】:同情心是幼儿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已有研究表明,同情心培养对幼儿合作、分享、安慰助人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幼儿同情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Urie 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认为,幼儿心理发展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他们最为熟悉且直接体验着的“微系统”,即家庭环境。Sarnii等人也认为,生活在情绪表达丰富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其感受别人情绪的能力就越易得到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就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困境或不良情绪,因而产生同情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本研究以3所幼儿园的304名幼儿为研究被试,采用母亲报告的形式评定幼儿的同情心与家庭环境,旨在考察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与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的问题包括: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与规律,包括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幼儿同情心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幼儿同情心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同情心水平高于男孩。第二,家庭物质环境与幼儿的同情心有关。父亲学历对幼儿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父亲学历对幼儿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影响显著;母亲职业对幼儿同情体验、同情行为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母亲职业对幼儿的应答担心存在边缘显著,对幼儿心理援助存在显著影响;家庭不同收入因子对幼儿同情行为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对幼儿物质援助存在显著影响;而家庭类型、由不同照料者照顾的幼儿以及幼儿是否独生这三个因子则与幼儿同情心无关。第三,家庭精神环境与幼儿的同情心有关。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与幼儿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具体表现为幼儿的应答担心、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与家庭精神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和控制性五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的应答担心、角色理解、心里援助和物质援助则均和成功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第四,回归分析表明亲密度和组织性能够预测幼儿的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的发展树水平,具体表现为亲密度预测幼儿的应答担心、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的发展,组织性能够预测幼儿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和物质援助的发展水平;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控制性能够预测幼儿的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具体表现为成功性因子能够预测幼儿应答担心、角色理解、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的发展水平,知识性能够预测幼儿应答担心、角色理解和心理援助的发展水平;娱乐性能够预测幼儿应答担心、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的发展水平,控制性能够预测幼儿应答担心、情绪理解、物质援助和心理援助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幼儿同情心 物质环境 精神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1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11-21
- 1 家庭环境概述11-12
- 1.1 家庭及家庭环境的界定11-12
- 1.1.1 家庭11
- 1.1.2 家庭环境11-12
- 2 幼儿同情心概述12-18
- 2.1 幼儿同情心的界定12-13
- 2.2 幼儿同情心的分类和结构13-15
- 2.2.1 幼儿同情心的分类13
- 2.2.2 幼儿同情心的结构13-15
- 2.3 幼儿同情心的发展特点15-17
- 2.4 幼儿同情心的影响因素17-18
- 3 家庭环境与幼儿同情心的关系18-19
- 4 问题的提出19-21
- 4.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19
- 4.2 本研究拟考察的问题19-20
- 4.2.1 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与规律19
- 4.2.2 幼儿同情心与家庭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19
- 4.2.3 幼儿同情心与家庭精神环境之间的关系19-20
- 4.3 研究意义20-21
- 4.3.1 理论意义20
- 4.3.2 实践意义20-21
- 第二部分 实证部分21-47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21
- 1.1 研究目的21
- 1.2 研究假设21
- 2 研究设计21-24
- 2.1 被试21-23
- 2.2 研究变量与测量工具23-24
- 2.2.1 家庭环境的测量23
- 2.2.2 同情心的测量23-24
- 2.2.3 共同方法偏差处理24
- 2.3 研究程序24
- 2.4 数据管理与分析24
- 3 研究结果24-40
- 3.1 幼儿同情心的一般特点24-26
- 3.1.1 幼儿同情心发展的性别差异24-25
- 3.1.2 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年龄差异25-26
- 3.2 家庭环境与幼儿同情心之间的关系26-40
- 3.2.1 幼儿家庭物质环境与幼儿同情心之间的关系26-32
- 3.2.2 幼儿家庭精神环境与幼儿同情心之间的关系32-40
- 4 结果与讨论40-45
- 4.1 幼儿同情心的一般特点40-41
- 4.2 家庭环境与幼儿同情心之间的关系41-45
- 4.2.1 家庭物质环境和幼儿同情心之间的关系41-43
- 4.2.2 家庭精神环境和幼儿同情心之间的关系43-45
- 5 研究结论45-46
-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46-47
- 第三部分 教育建议47-50
- 1 父母要正视同情心发展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养成的重要性47
- 2 抓住幼儿同情心发展的关键期,促进其同情心的发展47-48
- 3 构建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促进幼儿同情心的发展48-49
- 4 构建健全的家庭精神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49-50
- 注释50-53
- 参考文献53-54
- 附录54-60
- 在读期间发表研究成果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金尧;从历史人口学到家庭历史学[J];历史研究;1995年01期
2 俞金尧;欧洲历史上家庭概念的演变及其特征[J];世界历史;2004年04期
3 史蒂文·奥茨曼,俞金尧;现代的家庭研究简史(上)[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3期
4 吴翠蓉;;20世纪上半叶泉州华侨家庭类型及其变化[J];海交史研究;2012年01期
5 丁文;家庭系统探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6 张翼;复合家庭还是核心家庭?[J];读书;2000年08期
7 邢来顺;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德国婚姻与家庭形态[J];世界历史;2002年01期
8 张声远;;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养育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1987年03期
9 江翠娟;李军;;浅析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的关系[J];预防医学论坛;2009年03期
10 王顺洪;中国家庭的变迁[J];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惠静;;《重组家庭子女的青春期教育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2 王瑛;;搞好“三理”教育的关键在家庭[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3 刘德枝;;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马晓晗 王跃生;“421”:未来的家庭结构主流?[N];中国社会报;2006年
2 吴帆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迁及政策理论框架[N];中国人口报;2012年
3 ;关注农村非常规核心家庭[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唐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家庭结构到家庭关系的转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李国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宅男宅女:日本家庭制度走向解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胡琪 张苹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儿童家庭发展能力解析与测度[N];中国人口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康传义 实习生 韦林鹿;两类家庭最苦[N];陕西日报;2014年
8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小彤;农民工流动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悄然变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 宋健;中国家庭的规模与结构趋向[N];中国人口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遂;系统论视野下的乡村家庭突发事故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肖倩;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D];上海大学;2006年
3 许沃伦;“祖荫”博弈与意义建构—大理白族“不招不嫁”婚姻的人类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胜杰;鲁西南农村青年女性的婚恋与家庭[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韩雅婷;家庭发展能力与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范增丽;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4 王晓婷;“家和万事兴”: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丁怿;基于散居家庭环境的微型网络服务平台交互设计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6 崔U
本文编号:745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74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