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大学生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一年追踪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0:09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一年追踪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神经质人格 调节作用 抑郁 多层线性模型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对日常应激和抑郁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用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事件量表、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等自评量表对659名大学生每两个月测评一次,追踪调查一年,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与低神经质大学生相比,随着日常应激水平的升高,高神经质大学生的抑郁水平上升速度更快。结论:神经质在日常应激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
【关键词】神经质人格 调节作用 抑郁 多层线性模型
【基金】: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2007BAI17B05) 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07FJ4160)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抑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生率较高[1],是大学生常见心理症状之一。产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基因、生活事件、人格特征、人际交往、认知等等[2]。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以一种整合的模型去解释抑郁的病理发展过程。在众多的整合模型中,易感性—应激模型最受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贤臣,,唐茂芹,陈琨,胡蕾,王爱祯;SDS和CES-D对大学生抑郁症状评定结果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年01期

2 吴泽俊;张洪波;许娟;王君;王坚杰;;女大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3 刘思峰,邓聚龙;脑功能障碍的灰认识及心理健康评价[J];大自然探索;1996年04期

4 覃干超;高师学生应激生活事件状况的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王家林,莫税英;大学生面临挫折现状及应对情况的调查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曾细英,银涛,刘国绕;新兵军训前后抑郁症状调查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7 张蕊;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卫生和问题行为的现状[J];疾病控制杂志;2002年01期

8 耿德勤,江喜英,沈启莹,胡燕,薛海波;医学生焦虑与抑郁情绪评定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9 吴花林!037008,马存根!037008,王林森!037008,王芳芳,冯玉荣;大、中专医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10 石满,丁新华;军校研究生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3 卢国华;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盈;大、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的编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章震宇;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许明;大学生心理应激事件评定量表编制及相关分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全礼;安徽医科大学1982-2002届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素质教育对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5 师晓宁;军校医学生的日常困扰评定及心理应激因素分析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6 梁瑞涛;青少年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冯秋燕;大学生身体意象及其与抑郁、社交回避苦恼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8 陈尧菊;大学生抑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姝;应用团体辅导对体育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及思考[D];西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3 张秋菊;不同群体类型师范大学生抑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32期

4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曹秀菁,许韶君,余霞玲;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6期

5 韩柏,徐勇;山西省4所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3年03期

6 任华能,杨小青,张金沙,刘明英,龚海虹,刘帅保;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1期

7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高茗;安徽省中学生焦虑心理症状流行特征研究[J];中国校医;2001年01期

8 杨菊贤,虞俊;性格是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吗[J];医学与哲学;2003年02期

9 张洪波 ,陶芳标,曾广玉,曹秀菁,许韶君,钱冰 ,高茗;安徽省中学生故意伤害行为及社会心理特征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年05期

10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柴福勋,王爱祯,孙良民,赵贵芳,马登岱;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宏艳;叶茂林;何资桥;周恒彩;龙芬;;领悟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2 雷雳;马利艳;;初中生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互联网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3 杨宏飞;沈模卫;;积极完美主义的调节作用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8年03期

4 李琼;毕重增;;父母教养方式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5 王莉;邹泓;么娆;;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监控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5期

6 张轶文;甘怡群;;完美主义对抑郁的影响及人格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7 全宏艳;龙芬;洪冬美;周恒彩;国秀琴;刘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8 全宏艳;王新银;;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张郢;牛春娟;王晓一;杨绍清;;大学生的自尊在成人依恋与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6期

10 张晓;陈会昌;张桂芳;;母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儿童入园第一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袁俊;韩柯;施国庆;张丽杰;刘慧慧;马会来;阮峰;高省;刘伦光;唐雪峰;Lise Martel;Robert Fontaine;朱保平;曾光;;2008年汶川地震医学救援人员长期心理影响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17届世界灾难及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暨第14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评估及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3 石雷山;高峰强;;班级集体效能对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习倦怠的调节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实习生 周琼;现代心理学:“心病”还要“心药”治[N];科技日报;2007年

2 北京回龙观医院 郝学儒;春天好抑郁 冬季早预防[N];健康时报;2005年

3 陈金伟;老人心理不宜“回归”[N];健康报;2006年

4 陈金伟;帮助老人克服“回归心理”[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咨询与临床心理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 导师 刘翔平 教授;名人家暴不在素质在心理[N];北京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梅;幽默感对压力的调节作用:效果及其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卢国华;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琳;多个分心刺激的计数Stroop任务中认知控制的功能及其脑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芳芳;大学生关系性内疚及其与抑郁、神经质人格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慧;大学生无聊倾向性与神经质、述情障碍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吴小琴;不同神经质水平大学生对情绪图片刺激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倩妹;当前城市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培;中学生的自我表露及其与自尊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6 裴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自尊和班级人际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娇;教师职业压力、自我效能与职业紧张的关系研究:教师集体效能的调节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范一鸣;不同羞怯水平个体对情绪刺激反应的ERP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小又;抑郁症状大学生自尊结构及其对压力的调节作用[D];西南大学;2007年

10 石瑜婷;大学生归因方式、人格特征与内疚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9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009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2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