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论城乡教师流动

发布时间:2017-10-12 02:04

  本文关键词:论城乡教师流动


  更多相关文章: 师资失衡 动因分析 良性流动 教育均衡


【摘要】: 在城乡教育不均衡现状日益显著的大背景下,追求教师均衡发展成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的重要国策。目前教师流动已经成为推动国家与社会的教育事业发展、学校及教师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年来各地的教师流动实践已经证明:教师流动政策的颁布及实施是一件有利于国计民生和实现教育大计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流动中涌现出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流动的健康、长久运作。在城乡师资分布的严重不均衡现状面前,城乡之间的教师流动成为国策制定者和教育研究者们不得不关注的敏感问题。城乡教师流动对于解决城市学校教师资源过剩、农村教师资源短缺、城乡学科教师分布不均衡、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均衡、性别比例不均衡等问题,对于缩小城乡师资力量差距,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最新的教育统计年鉴,本研究对教师数量、生师比、性别及年龄、学历及职称、教师学科结构、教师变动等方面的城乡分布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了解我国城乡师资现状及其差距;通过个案研究和一线访谈关注教师流动的相关情况,在访谈中了解城乡教师流动的动因,分析城乡教师的需求与利益偏好;结合国家政策实施的现状与不足,分析不同政策对教师不同偏好的满足或忽视,以此透析教师在不同政策实施中的政策收益与政策成本;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个人建议,对政策实施中的不足加以改进,最终促进城乡教育走向均衡。 本研究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即从关注流动教师的不同需要与利益偏好出发,通过分析教师的政策收益与政策成本来研究帮助教师减少成本、增加收益的办法,并以此推动国家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升国家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最终达成政策实施的目的——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师资失衡 动因分析 良性流动 教育均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51.1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图表索引9-10
  • 导论10-18
  • 一、问题的提出10-11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三、主要概念12
  • 四、相关综述12-16
  • 五、局限性及思考16-17
  • 六、研究方法17-18
  • 第一章 城乡教师配置的实证分析18-32
  • 一、教师总量及生师比的城乡分布18-20
  • 二、不同性别及年龄教师的城乡分布20-21
  • 三、不同学历及职称教师的城乡分布21-24
  • 四、不同学科专任教师的城乡分布24-26
  • 五、专任教师变动情况的城乡分布26-32
  • 第二章 城乡教师流动的动因分析32-42
  • 一、收益的梯度差异32-35
  • 二、教师职业满意度35-38
  • 三、专业价值实现程度38-40
  • 四、生活质量的改善40-42
  • 第三章 促进城乡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分析42-56
  • 一、“教师支教”政策42-47
  • 二、“教师特岗”政策47-51
  • 三、“免费师范生”政策51-56
  • 第四章 促进教师均衡配置的对策建议56-60
  • 一、吸引高学历教师到农村从教56
  • 二、提高农村非主要学科教师比例56-57
  • 三、确保向乡镇流动的城市教师质量57-58
  • 四、完善乡镇优质教师的流出补偿机制58-59
  • 五、优先考虑对城市男教师的招录59-60
  • 附录60-66
  • 参考文献66-70
  • 后记7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京京;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卫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迎超;临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甲平;西部地区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政策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少华;教育均衡发展视角下中学在职教师流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丹阳;辽宁省中小学教师交流政策现状、问题、对策研究:一种制度分析的视角[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保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慧;贫困山区初中教师城乡交流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汪薇;教师轮岗政策执行研究—政策工具的使用效果角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邹颖;TL市实施“教师有序流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16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016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0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