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探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5:06

  本文关键词: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命 活力 课堂教学 样态 样态构建


【摘要】: 本文对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理论观点。进而,本文生命哲学的层面上对什么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概念阐释,再以此为理论原点探讨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的构建,最后以教学片段的形式呈现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存在形式。 本文一共分为五章,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详细说明了本论文的问题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新意等问题。 第二章阐述了追求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缘由。首先描述了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最后提出了课堂教学生命化转向的理论观点。 第三章是概念阐释及理论依据。要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其次论述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内在品质,最后阐述了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 第四章是对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理论样态加以诠释。首先说明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的构建标准,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上饱含人文性;教学内容上表现生活性;教学手段上体现体验性;教学结果上凸显个体性;师生关系上主张主体间性。 第五章阐释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的构建思路与构建过程,并以教学片段的形式呈现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存在形态。
【关键词】:生命 活力 课堂教学 样态 样态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4.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第一章 引言8-13
  • 一、问题缘起8-9
  • 二、研究意义9
  • 三、研究综述9-11
  • 四、研究方法11-12
  • 五、论文新意12-13
  • 第二章 追求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之缘由13-26
  • 一、问题:病理性的课堂教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13-17
  • (一) 教学目标:功利至上14
  • (二) 教学内容:知识至上14-15
  • (三) 教学方法:灌输至上15-16
  • (四) 师生关系:教师至上16-17
  • 二、反思:当代中国教育的存在方式---生命关怀的缺失17-20
  • (一) 轻个体的文化传统17-18
  • (二) 对工具理性的向往18-19
  • (三) 对客观知识的迷信19
  • (四) 对经济效益的迷恋19-20
  • 三、转向: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生命的在场20-26
  • (一) 课堂教学中“在场”的生命关涉20-22
  • (二) 课堂教学的生命化转向22-26
  • 第三章 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内涵26-37
  • 一、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概念阐释26-32
  • (一) 活力的涵义26-27
  • (二) 生命的涵义27-30
  • (三) 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涵义30-32
  • 二、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32-37
  • (一) 生命:教育的原点33-34
  • (二) 教育:生命的存在方式34
  • (三) 融合:教育即生命34-37
  • 第四章 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理论样态37-43
  • 一、课堂教学样态的理论解读37-39
  • (一) 课堂教学样态的内涵37-38
  • (二) 课堂教学样态的结构要素38-39
  • (三) 课堂教学样态的特点39
  • 二、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的构建标准39-43
  • (一) 教学目标上饱含人文性39-40
  • (二) 教学内容上表现生活性40
  • (三) 教学手段上体现体验性40-41
  • (四) 教学结果上凸显个体性41-42
  • (五) 师生关系上主张主体间性42-43
  • 第五章 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样态43-50
  • 一、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的构建思路43-45
  • (一) 演绎式43
  • (二) 归纳式43-44
  • (三) 综合式44-45
  • 二、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的构建过程45
  • 三、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的典型实例45-50
  • (一) 典型实例45-47
  • (二) 实例分析47-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后记5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刚军;生命化教学视野下的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55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055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a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