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17-11-10 08:17

  本文关键词: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建设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培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课程建设 教育实践逻辑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学位论文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看,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课程建设中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可能是关键问题。从教育实践逻辑的视角来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应凸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特点,践行实践取向的教育硕士课程建设理念,切实提高其教育质量,从而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北京市教育人文社科项目“深化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探索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新模式”(项目编号:SM200910028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3;G40-4
【正文快照】: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6年4月通过的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决议,一些师范大学于1997年开始面向在职中小学教师的招生试点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领导及中小学教师的普遍关注,招生人数逐年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启亮;问题与对策:关注教师素质的教育硕士课程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3 朱新根;;论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及其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志华;谢雪娇;;唐卡符号在社会变迁中的建构与解读——以德格八邦噶玛噶孜唐卡画的田野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吴克领;;新农村集贸市场化缓慢的原因探析——基于淮安市W村的社会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3 黄剑;;自我的建构与认同——以林妈残疾身体为社会文本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4 陈菊铭;蒋桂芳;;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1年04期

5 苑国华;;论布迪厄的社会语言学——“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6 张美川;;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反思效果[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康丽颖;;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意蕴——布迪厄实践理论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8 彭虹斌;;比较教育功能的时代转换:从借鉴到理解[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9 高政;;英国价值教育概况与对中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10 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兼批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德敏;杜辉;;环境法范式变革的哲学思辨——从认识论迈向实践论[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2 刘松;刘中发;;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探究[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3 刘中发;刘松;;论刑事诉讼法修改与检察执法理念的发展[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4 刘彤;;实践过程中的理想——“新闻专业主义”的当代景观[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晓;形式反思的抽象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红敏;南京晓庄学院顶岗实习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晓博;社会学知识客观性的实现途径—布迪预先构建与参与性能象化的重新解读[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建桥;基于场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锁馨;国际视域下实践导向的教师培训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郝安利;幼儿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关系之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春英;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理性转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蔡鸿菲;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芳;返乡相亲: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择偶形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彩姣;论学习的实践属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桂生;“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2 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梁其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应具备的整体结构——兼论教育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培养标准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孟洁;教育硕士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建设问题与对策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杨启亮;问题与对策:关注教师素质的教育硕士课程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杨启亮;差异平衡: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教学评价理念——兼论教育硕士的科研优势[J];教育科学;2001年02期

7 母小勇,谢安邦;论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取向[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8 李章泉,王洪松;突出专业学位特色优化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05期

9 邬志辉,戴继天,唐德先;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庆芳;;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Z2期

2 张宏;徐富明;安连义;;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自我导向学习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报;2006年01期

3 张玲;张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12期

4 张艳梅;;教师培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刍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5期

5 陶业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07期

6 王有亮;张喜荣;张键楠;;改进教育硕士招生制度刍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08期

7 ;中国EDM教育十周年纪念活动征稿启事[J];中国教师;2007年06期

8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山东教育;2008年17期

9 ;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十周年庆祝大会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在京举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03期

10 许艳;;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扬州大学召开[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传森;;面向21世纪场、波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认识[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乔文孝;;抓好新专业全面建设的几个环节[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丽滨;;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4 樊玉梅;于鹏;常彦忠;段相林;;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闫宏宇;张勤;;适应课程建设需要 重视教材建设质量[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6 巫建;黄帅军;陈乐洋;;设计艺术通识课设计概论课程建设研究[A];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原彬;邹玉堂;陈阿贵;张凯峰;;工程图学教育中的三维CAD课程[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卢铁兵;崔翔;张卫东;尹浩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建设[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马世红;王煜;侯晓远;戴乐山;戴道宣;;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介绍新版《近代物理实验》教材的特色[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向锋;刘军;丁斗章;;《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建设探讨[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 张晓涧;高师美术教师培训课程建设[N];美术报;2006年

2 江苏教育学院 徐群;教师培训也要打“资源牌”[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宋艺娥 安树芝;让教师培训走进教师心中[N];中国教师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刘安勇;我市启动教师培训“三万工程”[N];自贡日报;2009年

5 文县教师进修学校 蒋福荀;教师培训的方法和途径[N];甘肃日报;2009年

6 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吴锡龙;教师培训:一道需要修整的风景[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7 本报记者 苏军;教师培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N];文汇报;2010年

8 王海辉 姚茜 徐世兵;教师培训交流“撬动”城乡教育天平[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翟晋玉;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困境与探索[N];中国教师报;2008年

10 记者 彭玮蔚;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资金[N];长沙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磊;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詹青龙;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5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胡玺丹;教育转型期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生;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学习活动的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晓宇;英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与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建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群论[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王凤玉;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视野及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翠薇;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发展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徐强;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邵洪宇;九年一贯制学校递进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小桃;高职课程建设的新理念:在适应中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瑶娟;高职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6 李先才;试论品格教育与中学道德教育课程建设[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苏;华东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建设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孝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训实效性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芝;地方师范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徐幼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65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165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f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