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论的涵义、困惑与实施

发布时间:2017-12-13 20:01

  本文关键词: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论的涵义、困惑与实施


  更多相关文章: 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论 主体性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主体意识 教育者 学习者主体 课程设计 课程管理系统 课程改革 中小学校


【摘要】: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论是指学校以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与方式,发挥与发展教育者和学习者主体性的系统观念,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论的建构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在带给学校课程管理主体权力和内部张力的同时,也使其陷入诸多困惑与抉择中,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审视课程管理现状的局限与缺失,整体构建与实施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以发挥和发展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性。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
【基金】: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资助项目(项目代码40740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主体论”视野下的学校课程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0080119)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一、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论的基本涵义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论是指中小学校以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与方式,发挥与发展教育者与学习者主体性的系统观念。其基本涵义是: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之一,中小学校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考虑社区特点、家长期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苹;学校如何进行课程管理?[J];中小学管理;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李晓峰;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主体性教学[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4期

2 傅进军;发挥大学生在思政工作中的主体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欧阳锡禹;金育强;唐雪姣;;论体育课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李科;;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及其生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王勇;张游;;关于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王勇;张游;;关于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黄永亮;;论教师主体性的发展[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02期

8 黄勇;;高校体育如何贯彻自身整体性教学[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张仕英;;构建基于Web的ACFE教学管理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12期

10 李红惠;时代背景:理解主体性教育的一把钥匙[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邱正伦;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2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的人类学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杨清明;高校德育主体和谐初论[D];西南大学;2008年

4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佳;论职业教育课程领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文;高中文言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长辉;高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D];苏州大学;2008年

3 陶莎;利益相关者视野中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4 耿秀丽;论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D];河南大学;2009年

5 于晓丹;上海中职教师课程观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丰硕;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课程管理的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孔霞;主体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熊昌河;基于学校生活的小学生生命自觉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石岩;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课程管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娜仁高娃;生命哲学视野下的主体性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贵仁;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J];河北学刊;1988年03期

2 申永华;提升人的主体性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程印贵;学生缘何主体性严重缺失[J];师道;2004年04期

4 王海平;后现代的主体性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5 王干才;实践与主体性论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6 陈燕谷;主体性与美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03期

7 李福华;主体性:教育文明的追求与尺度——主体性之于教育的解释学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彭启华 ,刘翘;试论两种性质的主体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4期

9 魏小萍;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4年06期

10 王为高,李莉;主体性规律之我见[J];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荣根;;尊重主体性 让表达之树常青[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2 林丽琴;;高三英语复习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魏惊雷;开有珍;;中学生化学质疑能力的心理探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4 窦爱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人与自然——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生长点[A];“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理宣;;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及其培养[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莫放春;;毛泽东邓小平主体性思想比较研究——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7 段建海;;共产党人主体性的科学定位[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8 刘森林;;实践:从主体性到社会性[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纪克勤;王文慧;;主体性维度研究的新思路[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姚站军;;科学发展观中的人的主体性意义张扬论纲[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中柱;高扬党的主体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N];广州日报;2003年

2 江苏锡山市华庄高级中学 王惠东;“学生主体性”管理模式初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陈世珍;戒浮躁 弃肤浅 善学习 求真知[N];天津日报;2009年

4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5 李福华;主体性与文化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实习记者 刘芳;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性[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刘炳学 何春华;主体性·效益性·艺术性[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黑龙江大学 孙庆斌;他者视域中的主体性向度[N];光明日报;2009年

9 赵建军;虚拟实践与人的主体性困境[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苏婷;培育主体性 增强实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善平;资本主体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4 林林;被追诉人的主体性权利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6 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振东;教育研究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晶;中国石油安全的经济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肖吉亚;主动、自主、创造[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秀霞;论人的主体性及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构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4 郑伟;试论思想政治课中的主体性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海蓉;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思考[D];武汉大学;2005年

6 朱丽翔;主体性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估之主体性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孙长青;中学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8 金华;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曹炳志;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黎丹;主体性化学课程教学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286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286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e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