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感恩教育的限度——以师生交往为例
本文关键词:论感恩教育的限度——以师生交往为例 出处:《教育学报》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交换理论 师生交往 感恩教育 教师个人 学生 社会代表 满足需要 接收行为 影响作用 社会学
【摘要】:在社会学交换理论的启示下,师生之间的交往可以看作一种交换活动,主要表现在:师生参与交往的目的是满足需要即广义的利益;师生在交往中做出的行为是发送和接收;师生个体的发送和接收行为是紧密联系的。但是,由于师生本身是一种具有社会代表性的身份,作为交换的师生交往实际上并不单纯是师生个体之间的交换,而是包含师生个人与社会在内的三边交换。师生交往的三边交换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不应只对教师个人,还应该包括教师所代表的社会;学生对教师个人感恩的程度以教师履行社会职责的情况为依据;教师个人因施恩学生而获得的回报应包括社会的认可或奖励;学生对教师个人感恩的普遍状况受社会制度化水平影响。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资助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主持)成果之一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在当今社会,学生开始背上了“忘恩负义”的“罪名”。在一篇名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的文章中,作者通过列举某些学生领救助而不知感恩的例子以及对家长、老师的忘恩行为,而认为现代的学生需要学习感恩,需要对父母、师长以及帮助自己的人应发自内心地感激[1]。这种呼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康宁;;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作为教师的“我”的困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02期
2 马云驰;;匿名、流动性与道德需求[J];伦理学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光明日报;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云驰;全球化与信息时代伦理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连克;论霍曼斯的交换理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陶李刚,赵欢君;“对话”与师生交往关系的意义关联[J];教育评论;2003年05期
3 周廷勇,周作宇;关于大学师生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李尚卫;试析师生交往中的人文关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5 刘会龙;试析师生交往的特点与技巧[J];池州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6 万淼;师生交往与学生价值世界的构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7 施琦;浅谈师生交往的艺术[J];中国轻工教育;2004年01期
8 李德建;师生交往经验谈[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邓光平,张学斌;论师生交往与人的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陈静;对话与合作——师生交往方式的变革[J];教书育人;2003年1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九江市外国语学校 周兴娣;论新型师生交往[N];九江日报;2008年
2 白雪;师生交往应把握好“度”(上)[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白雪;师生交往应把握好“度”(下)[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韩增圣;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营口日报;2007年
5 高艳梅;浅谈师生交往中的“互动”[N];临汾日报;2006年
6 靖江市外国语学校 刘艳;改善师生交往 丰富写作素材[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7 钟山区大河中心校 张爱萍;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N];六盘水日报;2009年
8 青连斌;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N];学习时报;2006年
9 记者 陆健;温州规范教师个人家教行为[N];光明日报;2003年
10 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高华;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有效化[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李小波;论教师的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中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振华;论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建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洪伟;课堂师生交往及其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熊开明;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展开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冬岩;对话理解—语言视野中的师生交往[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施丽红;网络背景下大学师生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安丽霞;交换理论背景下夫妻关系的尝试性描述[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
6 杨宏丽;课堂文化—师生交往研究的一个新视阈[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葛琳;当代中小学感恩教育之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静;克拉玛依市汉维师生交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26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32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