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应的男孩
本文关键词:不适应的男孩 出处:《青年研究》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校本身是一个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和气质再生产的空间;通过对课堂、课间的操场、午间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观察发现公办和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两类男孩所习得并表现出的性别气质不同;民办学校的男孩习得是一种"男子汉"的气质,而公办学校男孩则习得了一种相对顺从、"书生"的气质;当"男子汉"从民办学校转学到公办学校时,出现了冲突与不适应,并被老师认为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Abstract]:The school itself is a traditional concept of sex role and temperament reproduction space; through the recess of the classroom, playground, afternoon activitie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observed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wo boys in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for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different private schools; boys acquisition is a kind of "man" temperament, while the public schools boys learned a relatively obedient, "student" quality; when the "man" transferred from private schools to public schools, the conflicts and adaptation, and the teacher was considered to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SH008) 河海大学科技创新基金(2005414211)“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的资助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它民绪、了.‘刁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念、教科书的内容以及学校组织结构中的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着男童和女童的性别角色特征(杜健梅、风笑天,2(XX):1解一126)。从198()和19男)年代小学和初中课本的内容、插图进行分析,,发现在职业、能力、性格等方面均显示出女性不如男性,而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刚;;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2 杜健梅,风笑天;学校教育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3 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兼与美国一种阅读课本的比较[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胡振京,杨昌勇;女性主义课程观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3 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杜健梅,风笑天;学校教育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5 王有升;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阐释[J];教育科学;2000年03期
6 黄忠敬;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J];教育科学;2003年03期
7 张三花;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8 吴康宁;“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评论;2000年05期
9 张迎娟;加强女生心理素质教育刍议[J];丽水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0 李祖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性别偏见[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月茹;教科书内容属性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芳;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D];上海大学;2006年
8 白蔚;传媒中的中国女性与现代性[D];上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赢;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女生“因性施教”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胡振京;教育正负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陆春萍;失落的声音[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雨亭;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雄鹰;回族青少年宗教价值观社会化的质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俞海燕;上海市小学S版、H版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倾向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滔娜;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人教版)的文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屏;“学生弱势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孙连荣;广告信息加工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兼与美国一种阅读课本的比较[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2 李祥林;心理分析·双性同体·女权批评[J];新余高专学报;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淦琦;孟琳芳;J.Huang;;潮流背后的思考——青少年性别观念的改变[J];大众心理学;2008年06期
2 雷敏;;教师性别角色因素在教学中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侯东辉;佟丽君;郝兴昌;;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将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农村教育培训体系[N];中国妇女报;2007年
2 李琪;男孩女性化与女教师多无关[N];辽宁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沈莹;沈阳:62所学校试点“爱生”新标准[N];中国妇女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肖蕾;从性别平等的视角看师生互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雨亭;隐蔽课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冬莲;潜在课程性别倾向对女生性别自信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卞国玉;高二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适应性的关系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蔡志峰;性别中立教育传统的反思和超越[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艺怀;论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D];中南大学;2011年
7 张悦红;学校伴随式性教育的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高娟娟;成教生双性化人格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司徒静;广州市中学性别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85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385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