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昭卓两盟近代教育的兴办及其特点
本文关键词:试论昭卓两盟近代教育的兴办及其特点 出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清末民初 昭乌达盟 卓索图盟 近代教育 教育特点 蒙古族聚居区 贡桑诺尔布 喀喇沁 新式学堂 崇正学堂
【摘要】:昭、卓两盟近代教育起步较早,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内蒙古近代教育兴起与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据各种文献资料和档案资料的记载,昭、卓两盟在接近和了解西方以科学、民主为内涵的近代教育的同时,积极兴办新式学堂,广泛开展教育活动,使教育从形式到内容更加合理、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区特点。这对当时思想的解放、民族的觉醒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Abstract]:The modern education of Zhao and Zhuo League started early and had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representative in the rising and developing history of modern edu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various documents and archives, Zhao. While approach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western modern education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 the two leagues actively set up new schools and carried out extensiv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make education mor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from form to content. It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liberation of thought, the awakening of the n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清末,昭乌达盟和卓索图盟聚居了一批重要的蒙古王公家族,并与内地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成为东蒙古地区近代教育发生的策源地。尤其是“喀喇沁先生”,成为东蒙古地区有口皆碑、享誉已久的重要教育储备力量,是当时各旗县学校乐于聘请的优秀教育人才。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对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卓;林纾前期译书思想管窥——读“林译小说”序跋札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2 ;“哆(口来)咪”的由来[J];音乐世界;1980年02期
3 许妙发;章太炎与社会学之传入中国[J];社会;1981年00期
4 夏林根 ,李妙根;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本校文科举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5期
5 柯文;美国研究清末民初中国历史的新动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6 冯进成;;江涛烈士传[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7 李迪;;清末民初数学家李异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Z1期
8 瞿林东;;评介《哲盟实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9 汪受宽;;大会门宦考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0 刘仁民;;武陵英姿——革命烈士贺英轶事纪略[J];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瑞华;清末民初进步人士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年
2 张伟;潍坊杨家埠年画入藏记[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中共武昌区委书记 张学忙;加快首义文化区建设步伐[N];光明日报;2001年
4 张伟;记年画精品展[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宋庆森;清末民初中国学者东瀛访书纪事[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清末民初北京的外来人口[N];北京日报;2002年
7 九军;也谈“辫子”及“剪辫子”[N];中国档案报;2002年
8 史敏;历史和人的艺术再现[N];福建日报;2002年
9 李帆;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N];光明日报;2002年
10 王子今;“饭局”与“片子”[N];北京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群;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D];河南大学;2002年
2 李春雷;清末民初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孙昊;政党与基层社会[D];复旦大学;2003年
5 苗鸣宇;民法典的活力之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李超;清末民初的审判独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郝锦花;新旧之间[D];山西大学;2004年
8 李平亮;卷入“大变局”[D];厦门大学;2004年
9 苏滨;中国清末民初的美术与社会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仲;强势国家与民间社团之命运[D];苏州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蓓;论清末民初的中外合资企业[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晓东;传统与现代的碰撞[D];西北大学;2000年
3 冯惠敏;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1862—1937)[D];河北大学;2000年
4 黄艳;试论广州善堂的发展:1871—1937[D];暨南大学;2001年
5 白玲玲;清末民初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及社会观念变迁——兼谈大众文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张茂梅;试论清末民初中国妇女的法律地位(1901—1928)[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贾佳;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的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8 李春雷;清末民初的价值主脉[D];西北大学;2002年
9 谈凤霞;20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的审美进程(1903-1927)[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姜海燕;直隶新政中兴工振商的运筹[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387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38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