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课程中的代际之维
本文关键词:试论学校课程中的代际之维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代作为一个社会分类概念,是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统一。当前作为学校课程三大理论基础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对于代的问题的关注或片面、或缺场、或隐约其辞,没有对代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对于代的全面认识和把握,有利于学校课程的正确定位,能扩大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增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Abstract]:As a social concept, is the unity of natural and social properties. The current school curriculum as three basic theories of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philosophy for the generation of attention problems or one-sided, or not, or not on the generation problem of euphemism, give enough attention. In fact,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nd grasp the generation, to have the correct positioning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the scope to expand the selec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国防教育研究中心;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长期以来,学校课程的研制和开发主要遵循两条逻辑:一是课程自身的学科逻辑;二是课程对象——学生的认知、思维逻辑。前者主要是从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的角度为课程提供知识前提,反映的是课程的学科属性。后者则主要从课程对象的认知、思维、情感等年龄特征的角度,为课程的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班建武;李凡卓;;试论学校教育中大众文化的意义及边界[J];教育学报;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成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廖小平;论伦理关系的代际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4 余逸群;解读“第五代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盛国军;;代际伦理的求证与实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林园茜;传统孝道之审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7 王新生;传统“孝”伦理的法律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秦进东;当代青年流行现象透视──兼论青年文化[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9 牛晓东;对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几点体会[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刘喜珍;;老龄道德资源初探[J];道德与文明;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房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青年的影响[A];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慧琳;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9 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沈晖;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均等——一种人种志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俊峰;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角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4 刘秀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欧永美;从单位制到契约制的高教制度变迁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晓波;教育公平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分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松林;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对学校课程的支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桑青松;策略型学习者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9 唐凯欣;我国城市中小学教师激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慧群;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淀芳;;以项目推进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J];现代教学;2011年Z2期
2 解秋菊;;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3 黄强;;整体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深化区域课程改革[J];现代教学;2011年Z2期
4 韩艳梅;;学校课程领导:规划层面的实施路径[J];现代教学;2011年Z2期
5 ;王定华:“虎妈”现象不值得提倡[J];中小学德育;2011年08期
6 魏青云;张立新;;在课程规划中实现校长的课程领导[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0期
7 尹后庆;;关注教育转型期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问题[J];现代教学;2011年Z2期
8 杨庆余;;学校开发多样化课程的目的何在——另一个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开发[J];现代教学;2011年Z2期
9 ;文摘[J];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Z1期
10 金京泽;;提升课程领导力背景下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学;2011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2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刘洪胜;;学校健康教育应突出实用性、趣味性、阶段性[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方晓东;;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活动课程论对学科课程论的挑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连瑞庆;;对学与思的再认识——论温寒江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重大贡献[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惠卿;;学陶师陶 改革乡村教育[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王府外国语学校 徐剑一;观摩美国学校课程有感[N];中国教师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刘淼;学校课程超越100[N];青岛日报;2005年
3 记者 李欣瑶 实习生 华夏;甘肃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N];甘肃日报;2009年
4 韩宝平;让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N];中国教师报;2004年
5 通讯员 李传米;返乡大学生义务办“双语”班[N];阿勒泰日报;2009年
6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陈大伟;学校的产品是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通讯员 黄芳;市教育局就暑期工作做全面安排部署[N];安康日报;2007年
8 王晖;不得给学校和学生公布名次[N];河南日报;2007年
9 彭薇;拓展型研究型教材能否“瘦身”[N];解放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课改:重视开发校本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房林玉;作为场域存在的学校课程规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子秋;以校本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5 李庶泉;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华清;学校课程的权力与控制——英国个案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李松林;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对学校课程的支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应晓琼;欧洲学校消费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婷;学校课程规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孔晓楠;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课程活动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彭南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亚鹏;校长的课程执行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丰燕;收入分配差距与教育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李定恒;论课程差异化[D];河南大学;2007年
10 严志莉;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教师课程审议的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4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394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