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归属感的教育意蕴
本文关键词:论学校归属感的教育意蕴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校对学生吸引力的下降引发对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追问,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与卷入,是学生在学校身份适配、情感有依、心灵可栖的状态,它是学生在学校适意生活的表征,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有意义生活的获得以及生命效能感的增强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学校要"以生为本",通过熟悉、认同、参与、卷入四个环节促进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发展。
[Abstract]:School students attractive fall triggered on students' school belonging questioning, school belonging to the school and the students' identity is involved, is the adapt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school identity, emotional state of mind in the habitat, it is characterized in the school to comfortable life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elf concept, has a positive promote the enhancement of a meaningful life for life and self-efficacy. Schools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through knowledge, identity, participation, involved in the four aspect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chool belonging.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西南大学博士基金资助课题“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学校适应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04050-20710914)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中小学生的学校叛逆现象严重,心理学家古德诺(Goodenow,C).提出学校归属感概念,提倡以发展学校归属感来解决学生的学校叛逆现象。之后的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能带来更强的学业动机、更低的逃学率、更积极的社会性情感以及新生更好的学校适应。[1-3]当前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锐;凌文辁;;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的集体效能感[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伟贤,冯宗宪,陈爱娟;企业家激励约束的障碍、因素与机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张庆辉;试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3 常素巧,张丽萍;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反向思考[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4 王炳德;论创造动机的激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5 卜长莉;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的健康人格模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黄甫全;学习化课程刍论:文化哲学的观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7 张景明,刘潇;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新突破口[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刘继同;欧美人类需要理论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王建聪,魏发辰;公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充要条件和发展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李丽;从马斯洛需要理论看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刘云艳;幼儿好奇心发展与教育促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蔚然;从写实主义视角重新研究《红楼梦》[D];复旦大学;2004年
6 朱淑娣;WTO体制下国际贸易救济审查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7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华安;当代中国政治稳定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10 俞海山;消费外部性的经济学、人口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福贵;福建省高职学院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及激励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兴玛;权力的集中与制约[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何静;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5 乔凤杰;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松吟;顾客服务价值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D];重庆大学;2002年
7 唐晓峰;认知与良知[D];厦门大学;2002年
8 谭卫平;饭店文化的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9 王萍;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江琦;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石雷山;;教师集体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心一;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安徽教育;1980年05期
2 ;为四化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一代新人[J];安徽教育;1980年06期
3 朱勃;印度的中小学教育结构及师范教育概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赵宝恒;从英美中小学教育试谈教育事业的几条规律——兼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提出几点雏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5 ;编后[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6期
6 朱文彬 ,张文欣;谈谈对品德不良学生进行教育的几个心理学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7 纪芝信;;朝鲜平安北道教育考察见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8 郑昌淦;;在党的领导下搞好文科教学[J];人民教育;1980年07期
9 郑慕琦;;要重视对科技干部的培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0年01期
10 ;抓好师资培训这个关键环节[J];天津教育;198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尔寿;;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地理基础教育[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2 孙念;;高等院校开展性心理教育的现实性[A];江苏省第二次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凭借科教双翼 实现乡村腾飞[A];科教兴村实践与探索——山西省农村教育改革百校评析[C];1997年
4 郑涵慧;;人才济济 而国以强——孙中山先生教育思想再析[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5 王新民;;搞好生存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6 蒋海梅;;学生厌学的家庭原因浅析[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7 鞠桂珍;;校长培训也要瞄准素质教育大目标[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8 孟宪松;;中小学教育科研开发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9 黄健美;;论读者工作与素质教育[A];福建省首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范琳琳;;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之我见[A];福建省首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市闸北区教育学院计算机中心 杜兴义;给网络教育把脉[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记者 蒋夫尔;中小学教育收费能否实行“听证制”?[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郝国昆(吉林省教育学院);求真务实 不走过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王相东;教育资源库,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宗和;突破资源建设的瓶颈[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孙国渝;中国的网络化教育现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7 张晓;英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N];光明日报;2000年
8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站 王宪举 陈艳;俄增加学制 减轻学生负担[N];光明日报;2000年
9 吕贤如 朱振国;创造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新模式[N];光明日报;2000年
10 国家计委新闻办;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N];检察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宁宁;寻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姬振旗;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蕾;奥林匹克教育与中小学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赵烁;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借鉴[D];河北大学;2000年
3 杨选辉;中小学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肖起清;试论素质教育大趋势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赵旭东;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领导管理体制改革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仇建平;珠海初中生学习观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高彦文;中美中小学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沈晓春;关于信阳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向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缪剑峰;校本教育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成熟境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408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08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