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阅读中因果与转折关系理解差异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文阅读中因果与转折关系理解差异的实验研究 出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文阅读 转折关系 因果关系 反应时间 探测 关系条件 句子 阅读时间 逻辑关系 转折句
【摘要】: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和探测技术探讨大学生中文阅读过程中对因果与转折关系的理解差异。实验一在句子层面考察因果和转折关系的理解差异,结果发现被试阅读转折句的时间显著长于因果句,但对两种句子中探测词的反应时没有差异。实验二运用探测技术从篇章层面进一步探讨两种关系的理解差异。结果发现,转折关系条件下被试对探测词的反应时显著慢于因果关系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句子层面还是在篇章层面,被试对转折关系的表征都难于因果关系的表征。
[Abstract]:Using mobile window reading technology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usality and transi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reading. Experiment 1 examines the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ausality and transition at sentence lev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ime of reading transition sentences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of causality sentences. Howev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he reac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sentences. Experiment two uses the detection techniqu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relations from the text level.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subjects to the detectable words was significantly slower than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ausalit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ponses of the subjects to the detectives were not only at the sentence level but also at the textual level.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participants to characterize the transition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分类号】:G447
【正文快照】: 1前言文本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前人的研究认为,文本阅读的重要过程是把当前加工的信息与文本先前给出的信息相整合,以形成连贯的心理表征[1]。而文本连贯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知觉文本中逻辑关系的能力[2]。Van den Broek[3]认为,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必须要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穗萍,莫雷;当前篇章阅读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探新;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孝孟,刘成先,赵东红;知识重组视角下的阅读导读个案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04期
2 周红;语篇理解中的预期推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3期
3 曲琛,莫雷,谭绍珍,王瑞明;说明文阅读中的视角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4 王瑞明;莫雷;闫秀梅;;文本阅读研究的技术模型和新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井世洁;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瑞明;文本阅读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燕;认知方式与阅读水平对文章标记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黄玉鑫;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学科审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林文毅;加工效能理论在外语焦虑领域的支持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屈晓兰;语篇阅读中精加工推理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穆昕;听觉障碍中学生汉语阅读理解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英杰;小学生阅读能力学业水平评价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韵;高中生中英文阅读策略的比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洪冰;作为事件边界的时间变化对文本阅读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7年
9 闫秀梅;文本阅读中空间情境模型距离因素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璐;情绪影响初中生说明文快速阅读的实验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阎国利;阅读研究方法综述[J];心理科学;1997年03期
2 王穗苹,何先友,郭淑斌,莫雷;论认知科学对文章阅读研究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杰锋;论复谓语(上)[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2 李玉;;“而”字小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段会杰;古代汉语偏正复句例话(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1年00期
4 朱传玲;试谈多重复句的教学[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5 尹承明;试谈“复句形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6 孙云;分句间的多种意念关系和多种关联词语初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7 李夏树;《诗经》中“其”字用法点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8 黎运汉;汉语虚词演变的趋势初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9 林世增;杨友生;;谈谈复句分析中的几个问题[J];惠州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10 黄成稳;;句子与判断(一)[J];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洁;汤本庆;;俄汉超句统一体与复(合)句的相互转换对比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叶青青;伍新春;;学前儿童汉语词素意识的发展规律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雨函;隋雪;肖壮伟;;中文阅读过程中词的忽略的眼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吴俊;莫雷;;双字词的首字词词频对词汇接通影响的眼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周宏俊;;基于词块的高中英语教学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采访者 徐文欣 本报记者;语文“新教辅书”的市场定位[N];中国邮政报;2003年
2 李君临;“暂缓不起诉”是个什么东东[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曹保顺;2004年高考语文虚词解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构建中国人大脑语言区研究的理论体系[N];科学时报;2005年
5 连锦添;共同做大全球中文图书市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 裴纯礼教授;“创新教师”大会见闻[N];网络世界;2005年
7 郑猛;数字出版业需越过重重难关[N];中国税务报;2006年
8 实习记者 郭娜;看好原版书市场 解疑中国版权输出[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记者 周巍;方正集团数字出版战略发布[N];经济日报;2007年
10 任志茜;手机阅读:“新人群”的快餐消费[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和林;弈的奇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清平;“却”与“但是”的异同考察[D];暨南大学;2001年
2 武氏清平;“既……又……”格式的语义和语用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3 张人;论中国高一学生中英文阅读能力的相关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永宝;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复句偏误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红叶;韩国留学生转折复句偏误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6 赵璇;汉语学习者中文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少虹;现代汉语转折句式与第二语言阅读教学之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李妍;汉语完成体“过”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柏灵;表转折“X是”副连兼类词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0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4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