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中国教学论学科的当代形态及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18-01-18 11:25

  本文关键词:中国教学论学科的当代形态及发展路径 出处:《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学论 学科发展 发展路径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学论学科经历了反思重建、引进借鉴、构建体系及综合创建几个阶段,在开拓理论视野、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中国本土化的教学论学科理论建设从确立研究主题、界定核心概念、凝集重点问题及变革研究方法几方面展开。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实践指向,集中体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教与学方式变革与教学策略的构建,有效教学及其评价标准研究,以及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中国教学论学科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性超越。目前,中国教学论学科正处在一个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关键转折点,必须走出传统范式,真正切入理论的原点和实践的原点,实现学科本身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the subject of teaching theor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of 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troduction and referenc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establishment, which has opened up a theoretical field of vision and changed educational concepts. Many import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xploring new research methods and method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ve teaching theory defines the core concepts by establishing the subject of research. The practice direction of the subject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heory is embodied in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research,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d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rategy. The research of effective teaching and its evaluation standard,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c., the subject of teaching theory in China has achieved the historical transcendence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ty. The subject of teaching theory in China is at a key turning point in the path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ep out of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really cut into the origi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realize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of the subject itself.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的30年,开启了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新阶段,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开拓理论视野,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性超越。回顾和总结30年来教学论学科研究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3 邹有华;教学认识论[J];课程.教材.教法;1982年01期

4 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学;;论“从惑到识”数学教学原理的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2007年04期

2 邓璐;;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5 乐先莲;;比较教育和社会学的关系史及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6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7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8 石中英;;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9 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10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茶世俊;;教育政策的权力分析刍议[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忠兴;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和重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2 蒋开明;生命生成与多边互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沈晖;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均等——一种人种志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堂斌;建构认知结构,增强主体意识——开放式文言文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梅;教育研究道德规范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唐涌;从方法论看四川中小学教改研究的发展及特点[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欧群慧;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3 王策三;迫切的要求和长期任务:提高教育质量[J];江西教育科研;1999年03期

4 李曙华;生成的逻辑与内涵价值的科学——超循环理论及其哲学启示[J];哲学研究;2005年08期

5 李曙华;;当代科学的规范转换——从还原论到生成整体论[J];哲学研究;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全;杨鸿;;新时期教学论研究的现状与走向[J];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2 张广君;孙琳;;论教学哲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年03期

3 裴娣娜;;中国教学论学科的当代形态及发展路径[J];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4 蔡宝来;姚志敏;;2008年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5 时言;;聚焦变革性教育实践,拓展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理论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1期

6 蔡宝来;;我国教学论研究范式转型的时代境遇与逻辑路向[J];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7 史铭之;;教学论研究的确定性寻求[J];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02期

8 诸惠芳;教学论研究的一枝奇葩──《比较教学论》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06期

9 路兴;关于教学论研究方法科学化的思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10 柳士彬;困惑·反思·重构——论目前我国教学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胡谊;吴庆麟;;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新视野:专长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苑文彪;;重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建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爱萍;单中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争鸣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振海;;老学科 新气象——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袁利平;;世纪初的外国教育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李爱萍;单中惠;;二十世纪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回眸[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徽省广德中学 吴亮奎;教学论研究请关注“中国”的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王善迈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规划纲要》与学科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高华程 桓公;教学论研究应直面现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蒋建华;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陈香;“教材老化” 政协委员引出话题 专家学者条分缕析[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单中惠;学科发展由“破”而“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复旦大学历史系 章清 台湾中研究近代史研究所 潘光哲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 刘龙心 埃尔朗根一纽伦堡大学 朗宓榭;探解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郜云雁 实习生 王健红 杜岩岩;不能遗忘的俄罗斯[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姜继为 冯婕;教师职业中的隐性问题值得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西安交大高教研究所所长 陆根书;教材建设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娜斯佳(Zheldak Anastasiia);近20年俄罗斯教学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改革[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2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8 董小平;课程知识的认识发生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璐琳;动摇的基础:哲学对教学论研究的作用趋势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杜莹;从预成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新走向[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凤阳;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世纪历程[D];河北大学;2003年

4 朱丽英;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资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陆明玉;从对象性思维到反思性思维——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新走向[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秀文;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7 石健壮;时空的教学意蕴[D];西南大学;2010年

8 单敏;关于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明菊;论教师的教学自主权[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燕;教学与生活[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0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40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f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