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来华与“五四”之后的教育界——以陶行知的杜威思想受容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杜威来华与“五四”之后的教育界——以陶行知的杜威思想受容为中心 出处:《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杜威访华引起了各种反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在教育方面,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尤为关注作为教育学家的杜威,这与杜威著有水平极高的《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教育学书有关。在中国,杜威被有留美经验的知识分子介绍到知识界,而这些知识分子对杜威的了解极为多元,有时甚至会有"误解"。陶行知在深受杜威影响的同时,对杜威的了解就很独特。在杜威的教育理论当中,陶行知特意提到的是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儿童自发性部分。他还常涉及"自动"概念,强调社会不可能被关在学校里,并通过重新解释传统的"人欲"、"天理"观念,给杜威的"自动"赋予了崭新的一面。这与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相关联。
[Abstract]:Dewey's visit to China has aroused various repercussions, among which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 i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at is to say, Chinese intellectuals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Dewey as an educator. Thi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Dewey's work on education books such as School and Society and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n China, Dewey was introduced to the intellectual world by intellectuals with experience in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se intellectuals' understanding of Dewey is very diverse, sometimes even "misunderstanding". Tao Xingzhi, deeply influenced by Dewey, has a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Dewey. In Dewey's educational theory, Tao Xingzhi has a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Dewey. Tao Xingzhi specifically referr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society, the spontaneous part of the child. He also often involved the concept of "automatic", stressed that society can not be locked up in school, and by reinterpreting the traditional "human desire." The idea of "heaven" gives Dewey a new aspect of "automatism", which is related to his theory of "life is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欲考察五四时期思想界之状况,就不能忽视杜威的来华(1919年)及其影响。他在中国各地进行演讲,其讲演录马上被翻译为汉语,获得了许多新文化知识分子的争先阅读。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就是杜威的学生,他竭力将杜威思想介绍到中国,除了胡适之外,受到杜威思想感化的人还有很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美燕;;简述陈独秀的教育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欧阳哲生;;胡适与西方近世思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吴玉才;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与中国现代化地位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吴兴毛;;戴季陶的女子解放观——兼与陈独秀女子解放观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许良廷;对陶行知怎样成为党外共产主义者的探索[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6 董根明;陈独秀民众运动观的嬗变初探[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7 孙善根,余子道;“不中不西,亦中亦西”——蒋梦麟中西文化观述评[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8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9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先俊;;论“五四”后的社会改造思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英;;重评五四运动期间上海总商会“佳电”风波[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2 柯华庆;;实效主义经济学方法论[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柯华庆;;实效主义法学纲要[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柯华庆;陈光;;相互性思维与改良[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童富勇;;陶行知研究综述(1927—1991)[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颖;;蒋梦麟教育思想探析——兼谈蒋梦麟与杜威教育思想之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翟广顺;;陶行知与毛泽东:历史的机缘和邂逅——纪念陶行知逝世60周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魏峰;高海燕;;简论陶行知的乡村学校管理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丁永为;;二十一世纪初杜威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周志光;;林译《黑奴吁天录》中的民族文化意识分析[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礼永;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露霞;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3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刘慧;陈独秀人生哲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启巩;《新唯识论》翕辟论哲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刘翊;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女权思想[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研究反思札记之五[J];生活教育;2009年07期
2 程自信;;陶行知诗歌浅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3 张永英;;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及哲学认识论思想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4 屠棠;;“教育智慧的升华”——陶行知的教育辩证法[J];生活教育;2010年12期
5 ;革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纪念陶先生逝世四周年[J];人民教育;1950年04期
6 黄书光;陶行知:杜威教育理论的改造与超越[J];科学课;2003年02期
7 张新宁;;简言“北有晓庄 南有百侯”[J];科技信息;2006年06期
8 董宝良;;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同杜威“做中学”的本质区别[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01期
9 孙传华;;陶行知的人才学思想[J];学术研究;1983年05期
10 袁锐锷;作为教育改革家的陶行知与杜威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卫建国;;陶行知先生是我党的亲密战友[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2 陈屏;;学习陶行知 研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3 张焕欣;;在陶行知先生塑像前[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4 卓国卫;;试论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参加全国陶研骨干培训有感[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5 王雁华;杨耀坤;;春风吹绽课改花——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我们搞课改[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6 阮素芳;;借鉴陶行知思想 建构创新教育[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加拿大唐纳德回忆陶行知[A];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专辑论文集[C];2004年
8 徐书业;;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志昂;;浅谈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10 宋瑞玲;;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邢爽;我市举行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大会[N];黑河日报;2009年
2 记者 万川明 熊飞;我省各界青年隆重集会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N];河南日报;2009年
3 市委副书记 刘曙光 共青团东营区委 共青团广饶县委 共青团河口区委 共青团垦利县委 共青团利津县委 共青团东营市委;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N];东营日报;2009年
4 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李捷;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北京大学教授 谢龙;学习五四运动先驱们的科学态度和方法[N];人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孙承斌 李亚杰;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举行[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记者 黎攀;广西隆重举行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N];广西日报;2009年
8 记者 张雷;全市举行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形势报告会[N];九江日报;2009年
9 记者 尚慧辉 通讯员 燕楠;我省召开纪念五四运动八十五周年大会[N];山西日报;2004年
10 程恩富;五四运动的四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D];浙江大学;2005年
2 吴擎华;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D];山东大学;2008年
3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亚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刘长林;自杀如何被赋予社会意义(1919-1928)[D];上海大学;2008年
6 吴志国;近代中国抵制洋货运动研究(1905-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邓金明;从《新青年》到“新青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胡现岭;胡绳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陆克俭;发现与解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细佐;报刊舆论与江西五四运动[D];南昌大学;2012年
2 张光涛;五四运动对知识分子革命转变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3 唐莉莉;媒介话语框架的嬗变与社会记忆的刻写实践[D];南京大学;2012年
4 余庆东;对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比较及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涂雪峰;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刚;陶行知学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长贵;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林永希;陶行知的教师教育思想与我国教师专业化[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张婷;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中学德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41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4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