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人的本质——素质教育理论的新世纪愿景
本文关键词: 素质 人的本质 素质教育评价 现代社会 现代教育 现代人 现代性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3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素质、素质教育的"词魂"与建设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联系在一起。素质是人的本质。素质教育是改变和提升人的本质的教育,是变前现代的"传统人"为现代社会的现代人的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教育。现代人的标志是具备能够自我超越的现代性。素质教育的发展令其意义超越了原先愿景中的与应试教育的对立,在评判素质教育是追求得到还是追求不到时,不必只把眼睛盯在应试教育的转变上。如果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迈向现代社会中的现代教育,那么就能看到素质教育在培养现代性、现代人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由于素质教育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的宏大主题作为社会背景,它在21世纪里将大有作为、大有前途。教育将伴随社会进步而实现现代转型,具体表现为:极端的应试教育被抛弃,主体性等教育的合理诉求成为现实,培养现代性、实现人的现代化煅入教育目标和社会实践。
[Abstract]:The "soul of ci"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people. Quality is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changing and promoting the essence of human beings. Is to change the modern "traditional man" into the modern society of modern education. It is the education of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 The symbol of modern people is the modernity that can surpass themselves.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makes its meaning exceed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original vision and exam-oriented education. In judging whether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pursuit or not, it is not necessary to focus onl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f quality education is understood as the modern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y. Then we can see that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ity, the achievements of modern people are obvious, because quality education ha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modern society a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grand theme. In 21th century, it will hav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great prospects. Education will be accompanied by social progress to realiz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the concrete performance is: extrem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is abandoned, subjectivity and other reasonable demands of education become a reality. Cultivate modernity, realize the goal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of human modernization.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012
【正文快照】: 从素质教育一词出现算起,迄今已逾20年了,超过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三分之二时间,但取得的成绩按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来说实在不敢恭维。一个好的教育在现实中却追求不得,真可谓陷入了“美学意义上的悲态”〔1〕。为什么追求不得?能够化追求不得为可以追求吗?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顺琴,卢和乐;《诗集传》词语训释商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红;王国坛;;奥林匹克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契合[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晏辉;;在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传统伦理的现代境遇[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一)[C];2007年
4 刘建荣;;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进华;;中韩未成年人公民教育比较研究[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朱金瑞;费丹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调查与思考——以2007年郑州市公民道德素质调查为例[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朱金瑞;全荣花;;企业安全发展的伦理意蕴[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春萍;叶幸男;;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经济发展[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6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6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蒙丽珍;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5期
2 王宝林;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J];河北教育;1997年12期
3 何涛;提高素质教育评价的有效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郭恒泰;素质教育评价探微──兼论汨罗市教育管理与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02期
5 齐春莹;大学生素质教育漫谈[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王北生;;现代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史宁;;现代社会对现代教育的本质规定[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孟令华;素质教育的评价原则[J];山东教育;2002年Z2期
9 郝霞;素质教育评价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J];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年01期
10 李英,赵荣宪;素质教育评价与人才培养质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杉皓;;开放教育在现代教育环境中的发展[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2 朱鹏;;澳门现代教育发展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3 安玲玲;寇祥明;;贴心·爱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4 刘英学;;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钟若娥;;家庭教育——现代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徐以骅;;卜舫济自述[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8 ;后记[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9 王昶;;基于理性的自由表现——青岛崂山职教中心设计理念[A];山东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郝贵生;;关于人的本质研究中的两个问题[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君;现代教育的悲哀[N];保定日报;2005年
2 羊中兴;小学而大遗的现代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姜义华(复旦大学教授);建成现代教育中心强化服务水平[N];联合时报;2005年
4 张童;将现代教育进行到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0年
5 潘鸿彬 记者 夏泽平;注重现代教育 提高办学质量[N];安徽经济报;2010年
6 顾今;现代教育的使命:培养现代人格[N];天津教育报;2010年
7 谢泳;大学的自由[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湖北省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 谭德江;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N];学知报;2011年
9 别志雷;“教师难忍奇思怪想”揭开了什么谜底[N];河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王更;市委老干部局拓展老年现代教育[N];石家庄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球;论现代社会中的诉讼功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一鸣;教育与时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卢旭;教育的现代性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潘玉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荣军;财富、人与历史[D];复旦大学;2007年
8 原青林;“教育活化石”的考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香兰;从实体到过程:现代教育的思维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孟庆艳;文化符号与人的创造本性[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论人的本质的实践性[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韩建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陆秋林;人的本质的结构论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X娟;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与人的本质发展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赵运鑫;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D];郑州大学;2003年
6 邸维蛟;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实践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海静;美丑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冯诗柳;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熊雯;人性与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59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5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