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意识形态诠释
本文关键词: 意识形态 课程内容选择 统治阶级 社会控制 思维方式 知识体系 学校课程 价值观念 现实生活 文化霸权 出处:《教学与管理》2009年2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课程内容是系统的知识和经验的体系,这是比较公认的观点。现实中很少有人会把课程内容与意识形态联系到一起,因为在人们已成定势的思维方式下,课程内容所承载的知识往往是中立的、没有偏见的,出自其中的东西往往被视
[Abstract]:Positive curriculum content is a systematic system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hich is a relatively recognized view. In reality, few people will link curriculum content with ideology, because in the way of thinking that people 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a fixed pattern. The knowledge carried by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often neutral, unbiased, and what comes from it is often viewed
【作者单位】: 黑龙江黑河学院;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课程内容是系统的知识和经验的体系,这是比较公认的观点。现实中很少有人会把课程内容与意识形态联系到一起,因为在人们已成定势的思维方式下,课程内容所承载的知识往往是中立的、没有偏见的,出自其中的东西往往被视作真理的化身,很少有人去怀疑它。但课程内容并不是通常所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康宁;“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J];教育评论;2000年05期
2 李静;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3期
3 郝明君,靳玉乐;课程结构的意识形态诠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胡斌武;课程社会学基础研究述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邬志辉;课程全球化的四种哲学观评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徐红;我国当前课程评价的误区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5 李福华;丁玉霞;;教师主体派生性初探——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再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6 齐佩芳;韦世艺;;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开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徐佶,林文_",刘夫力;我国部分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兼析我院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郭晓明;论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方宏常;论地方课程的管理与开发[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10 李斌;;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余暇体育现状的分析与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晓梅;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晓义;筑波大学体育学群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建团;挑战·反思·对策·展望[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于晓东;体育素质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许华琼;美国基础教育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晓华;青海省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高建军;学校地理教材非智力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肖庆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章光洁;白族农村社区中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辛治洋;论阿普尔教育理论的批判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兼与美国一种阅读课本的比较[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礼跃;;刍议课程改革与政治[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2 陈振航;;自由·教育·意识形态——简论本体论语境中教育的目的与手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次仁卓玛;;浅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4 常瑾;;试论“合法知识”的生成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基于阿普尔的教育哲学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5期
5 曹世敏;;文化视野下德育本质、功能观的两个要点[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7期
6 王中男;;现代性视域下的教育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7期
7 王娟;孔亮;;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对教育传播研究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8 时芸;;阿普尔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观[J];内江科技;2011年08期
9 新崛通也;钟启泉;;教育论争的分析框架[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1期
10 王升;;教学艺术特点新探[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国珍;;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韩伟;常家树;;校园德育人性化教育的和谐需求[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3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刘潇肖;寇_g;;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污名探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可;;浅论葛兰西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杨雪红;;试论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魏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8 葛清秀;;教育与“中介”的相关性[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王晓漫;;毛泽东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而作[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10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丽华邋王贺;教育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N];吉林日报;2007年
2 巢月;昆明青少年仅两成想创业[N];昆明日报;2008年
3 孙霄兵 作者系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教育性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N];贵阳日报;2007年
4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荀渊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高超;2007,教育走在优先发展的路上[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郜云雁 实习生 王健红 杜岩岩;不能遗忘的俄罗斯[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闫炳辰;两岸教育交流互惠互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沐润风;教科书的修改也要反垄断[N];中国商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范杰;教育国际化必须勇于改革创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李 健;老师,,生成你的课程意识[N];中国教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生全;符号权力支配下的课程文化资本运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王玲;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艳霞;课程中的文化选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和苏联的命运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应建庆;教育中的知识合法性[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明宝;隐蔽课程中的意识形态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陶玉虹;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孙启进;榜样、教育与权力政治[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霞;信息技术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吉春;地方、国家与教育变迁[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蒋洁;从“缺失”的角度看课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曾东平;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借鉴[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雷勇;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建团;挑战·反思·对策·展望[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林淼;霍金森教育领导理论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66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66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