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普通高校整体式教学楼(群)空间尺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9 22:44

  本文关键词: 高校 整体式教学楼 空间 尺度 出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世纪之交随着高等教学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大学校园建设也翻开了新篇章。由于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人数连年增长,各高等学分纷纷建设新校区,以提高和完善自身得硬件条件,以更大容量的校园环境和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应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并向终身化迈进的趋势。然而作者通过调研发现:在新一轮的校园建设中,大学校园普遍表现出巨型化的特征,校园占地面积从几公顷到几十公顷不等,人均占地面积近百平米,更有甚达200平米。由于占地面积广阔,一些学校校园内部功能分区间隔距离较大、建筑空间尺度巨大,这些造成学生使用上的不便,校园中也能难以形成尺度亲切宜人的环境,不利于塑造大学校园特有的人文氛围,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土地浪费问题。目前人类普遍认同对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我国也倡导建设集约型社会,人们对集约型大学校园呼声渐高,因此对大学校园空间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作为提供教学的物质载体——教学楼建筑可谓大学校园中最重要建筑类型之一,它对校园空间氛围塑造和空间尺度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教学楼建筑空间尺度研究对于大学校园空问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调研发现,2000年以后一种新型教学楼在我国新建大学校园中应用普遍,这就是整体式教学楼(群)。它是一种可以容纳多专业、提供多种功能空间、促进学生交流交往的教学综合体。这类教学楼将在一定时期内对高教事业发展和大学校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大学校园空间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由于个人能力、学术水平和投入精力有限等,作者最终选择以整体式教学楼(群)空间尺度作为研究对象,希望研究结果对大学校园建设起到现实意义。 在本文中,作者对影响整体式教学楼设计以及建筑尺度的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概括,对六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的教学楼案例的空间尺度通过数学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和总结(其中五所学校均采用整体式教学楼),整理出整体式教学楼(群)不同外部空间相对应的一些数值。通过在两所高校内发放调查问卷,从使用者的角度了解学生对教学楼外部空间尺度的满意程度,发现教学楼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教学楼的建议或期望。最后通过量化分析值与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互相比较,归纳出良好的整体式教学楼(群)外部空间空间尺度相对对应的量化值。
[Abstract]: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in our country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improve their own hardware conditions. With more capacity of campus environment and more advanced teaching equipment,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and stride forward to life-long. However, the author finds out through investigation: in the new round of campus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campuses generally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iant, the campus covers an area ranging from a few hectares to dozens of hectares, per capita covers an area of nearly 100 square meters, and even more than 200 square meters. Because of the vast area. In some schools, there is a large distance between the functional partitions and the large scale of the building space, which causes inconvenience to the student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form a friendly and pleasant environment in the campus. It is not conducive to shaping the unique humanistic atmosphere of university campus, but also brings serious problems of land waste. At present,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by human beings to save and protect resources, and our country also advoc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nsive society.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intensive university campuses, so the research on campus spa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issue. It is well known tha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the most basic function of university. As a material carrier of teaching,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building can be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types in university campu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campus space atmosphere and establishing the spatial scale. Therefore, the study on the spatial scale of the teaching build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space. Since 2000, a new type of teaching build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new university campuses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the integral teaching building. It can accommodate many specialties and provide a variety of functional space. This kind of teaching building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campus space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Due to personal ability, academic level and limited investment, the author finally chooses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building (group) space scal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hoping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play a practical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the certain analysis and the summary to the influence integral teaching building design and the architectural scale factor. The spatial scale of six typical school buildings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quantitatively by mathematical method (five of them adopt integral teaching buildings). Sort out the integral teaching building (group) different external space corresponding to some values.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questionnaires in tw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external space of the building.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building,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suggestions or expectations of the building. Finally,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to compare with each other. The relative quantization value of the space scale of the outer space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building (group) is summed up.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U24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5期

2 丁一;李奇敏;;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回顾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03期

3 郭必裕;;论长三角高校联动发展的最优契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

4 何忠明;刘建华;;多媒体技术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6期

5 穆刚;;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厚;;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方向的思考[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晓阳;;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3 ;高校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名单[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吴晓鸣;;高校教学效率问题的探讨[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5 ;高校教学设计方案三等奖名单[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高校教学设计方案二等奖名单[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杨琬;;北京市高校教学共同体校际体育选修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8 杨红;;对高校教学督导制的实践思考[A];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暨第2次护理学院(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高校教学设计方案优秀奖名单[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任万龙;王艳琴;张发亮;;浅谈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A];向数字化转型的图书馆工作[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钱培坚;上海:创业纳入高校教学计划[N];工人日报;2009年

2 常小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英语教育分社社长;大英立体化教材给高校教学带来了哪些改变?[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3 记者 赵秀红;北京推进高校教学共同体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陈景生;高校教学和科研应统一[N];人民日报;2000年

5 记者 丰捷;教育部新一轮高校教学方案呈五特点[N];光明日报;2010年

6 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处处长 张新伟;把高校教学工作提高到“三个代表”的要求上来[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7 记者 丰捷;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全面启动[N];光明日报;2004年

8 扬科 周莹;领军人才高校当“教授”[N];扬州日报;2010年

9 罗本琦;高校教学系统改革刍议[N];社会科学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赵秀红;学期改革触动高校教学神经[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方鸿琴;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一般模式构建与质量审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湘林;中国高校问责制度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理;论高校教学评估的教育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冬梅;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陈权;当代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田光;教学私有信息化解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李宝斌;转型时期通往教育自觉的高校教师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张春瀛;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测评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嘉;普通高校整体式教学楼(群)空间尺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曹海英;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D];广西大学;2008年

3 李云文;混合学习用于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之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肖晓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卢耀阳;广西高校教学秘书组织承诺与自尊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小飞;高校山水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蕾;完全学分制实施的条件和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玉娟;档案袋评价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9 李琰;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宙;普通高校形成性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4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74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5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