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台湾大专院校教师工作倦

发布时间:2018-01-29 19:00

  本文关键词: 大专院校教师 规律运动 工作倦怠 自觉健康状态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因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而改变现代人的生活,在这快速演化的时代,人们的生理与心理负荷能力却没办法以同等的速度进化,因而产生了肥胖、工作压力、工作倦怠、与忧郁症等社会问题。其中因为工作环境与工作者间之互动与刺激,致使工作者产生压力、沮丧或挫折感觉,导致身心耗竭,工作者因为压力、沮丧或挫折无法舒缓而耗尽身心方面的资源,最后便产生工作倦怠的现象。本研究的目的系为了解台湾大专院校内的教师工作倦怠的情形对运动行为与健康状态的影响,研究模型探讨台湾大专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的程度是否影响个人主观的评断自己是否有能力、时间能够从事规律运动,进而影响从事规律运动的意图与行为,同时探讨运动行为的有无与工作倦怠的程度是否影响台湾大专院校教师自觉的健康状态。本研究以Ajzen在1985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为基础加以修正,建构台湾大专院校教师从事规律运动的情形,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中加入工作倦怠与健康状态两变项,以期对工作、运动及健康能有一更全面性的了解。 为了检视台湾大专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运动行为及健康状态三者间的关系,本研究以便利抽样结合滚雪球的方式,针对台湾地区大专院校的专任教师,包括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进行样本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调查时间自2005年6月底至8月中,研究对象包括所有台湾地区公私立综合大学及技职校院的专任教师(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共获236笔,范围含盖北中南及东部地区的大专院校。问卷透过结构化方程式分析,经数据分析与讨论,获得下列结论: 一、本研究发现男生相对于女生自觉有较高的能力、资源从事规律运动。私立学校的教师相对于公立学校的教师觉得较没有资源与能力从事规律运动,且公立学校的教师比私立学校的教师拥有较高的运动意向;另外,管理学院及文学院的教师比理工学院的教师拥有较高的运动意向,同时理工学院的教师其规律运动行为较少,而文管学院的教师运动行为较多。 二、在健康状态的知觉上,男生通常觉得自己比较健康;而综合大学的教师自己的健康状态有较为正面的态度,相反的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的教师对自己的健康的评价较低。 三、年龄与婚姻状态与工作倦怠呈现负相关,显示年纪大的教师工作倦怠的程度比年纪轻的教师来得低。未婚教师的工作倦怠程度比已婚的教师来得高。教师所生的小孩数目是运动行为是否真正落实的一重要相关因素,小孩愈多的教师,其规律运动行为的发生愈少。 四、本研究的实证结果部份符合计划行为理论的主张,与过去大部份的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发现行为意向受到主观规范及行为控制知觉的影响,但台湾大专院校教师对规律运动的态度对其运动行为意向并不具决定性,而意向进一步决定个人是否会实际从事运动行为,但行为控制知觉对行为意向有关键性的影响,但并未对最终行为产生影响。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结果与国内其它应用计划行为理论从事休闲运动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但台湾大专院校教师感受到的运动行为控制知觉并未对最后的运动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此一结论与许多过去的研究结果不同,显示台湾大专院校教师对规律运动的控制能力必须透过个人较高的运动意向才能决定其最终是否真的从事规律运动。 五、工作倦怠对台湾大专院校教师认为自己是否有能力、有时间及资源从事规律运动的确带来负向的影响,但工作倦怠对运动的意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同时工作倦怠对运动行为则产生负向的影响。有规律运动的人的确自觉的健康状态比较好,但工作倦怠也让大专院校教师觉得自己比较不健康。 本研究对台湾大专院校教师工作倦怠、规律运动的情形及他们对自己健康的情形的认知做一探讨,本研究结果相关的结果显示工作倦怠对运动行为与健康的重要性,可供学校及政府机关在做教育资源规划时重要的参考,特别是技职体系及理工学校的教师,良好的工作规划应能提升其运动情形及健康状态,要拥有卓越的教师,必须让大专院校教师有健康的身心,而大专院校教师的健康可以从大专校院教师工作的环境规划起,创造学校与教师双赢的结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4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维和;;网络外部性、专用性投资与机会主义行为——双边锁定与关系持续[J];财经研究;2008年08期

2 于坤章,宋泽;信任、TAM与网络购买行为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3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4 高维和;黄沛;王震国;;资产专用性、渠道异质性与渠道投机行为:基于中国汽车企业的实证[J];财贸研究;2006年04期

5 黄嘉涛;;顾客价值导向的品牌权益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1期

6 余亮;瞿X;陈玖豪;;协作技能的结构及量表编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7 许振晓;张捷;Geoffrey 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8 汪侠;吴小根;章锦河;任黎秀;刘泽华;张洪;;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旅游消费券效用影响因素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年03期

9 余福茂;丁祥海;;知识流动对纺织集群企业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J];纺织学报;2010年01期

10 刘世雄;刘艳;;消费者方言广告态度之实证研究:粤语广告VS国语广告[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谋监;卜英平;;步道健行者场所依恋之研究:转换成本之观点[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耿黎辉;周庭锐;;产品消费中ALE、BALE与购后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智;刘新燕;;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一个基于中介效应的整合模型——以中东部五省市企业为实证样本[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曹树金;卢泰宏;;网络游戏消费态度及行为的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曹兴;宋娟;;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曾萍;;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动态能力的影响[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国才;刘栋;王希凤;;销售人员组织支持感和私人关系对个人绩效的影响机制——顾客需求知识的中介作用[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何佳讯;才源源;秦翕嫣;;消费者代际品牌资产的结构与测量:基于双向影响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唐春勇;潘妍;何显富;;企业负责任员工更投入吗? 企业社会责任与员工工作投入关系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罗键;卿涛;;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初;基于交易环境的消费者信任转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丽丽;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永愉;潜意识、情绪劳动与服务质量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仁江;企业文化、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谢宣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薪酬满意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高遐;“军民结合”战略实施的制度环境与组织变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赵明;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旭炜;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感知对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陶懿;研发团队行为整合与团队创新[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李贞;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整合、吸收能力及关系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兵兵;云南卷烟产品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崔亦刚;中国联通德州分公司营销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田敏;企业间关系强度对关系型渠道治理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红涛;银行营业厅服务对顾客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8 黄佳美;基于品牌延伸的产品形象识别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9 赵涛;网络传播对消费电子类产品品牌形象的作用机理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10 袁晓媛;网络商店形象和个体特征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74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474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6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