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灾后临时学校的文化生态

发布时间:2018-03-31 05:03

  本文选题:汶川地震 切入点:临时学校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9期


【摘要】:5.12汶川地震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震后临时学校文化生态。临时学校包括整体搬迁省外、就地集中安置、省内异地收容以及省内异地调节四种类型,它们在物质支持系统、活动形态、组织规范以及文化精神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具有不同的生长轨迹,但都反映了灾后教育重建的精神力量。
[Abstract]:5.12 Wenchuan earthquake brought about a special post - earthquake temporary school cultural ecology . The temporary school includes the whole moving , the relocation , the relocation of the land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four types . They show different cultural ecology in the aspects of material support system , activity pattern , organization norm and cultural spirit . They have different growth tracks , but all reflect the spiritual strength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st - disaster education .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突发灾难后临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C08B43)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项目“多难兴邦:教育的使命——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研究”(项目编号:BGA080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书业,朱家安;学校文化生态属性辨证[J];学术论坛;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建国;舒美英;;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哲学反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林兵,赵玲;理解环境意识的真实内涵——一种哲学维度的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6期

3 李培超;“天”──“人”之间的迷惘──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历史命运[J];船山学刊;1998年01期

4 万光侠;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J];东岳论丛;1999年06期

5 杨秋凤;;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J];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场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王志清;生态思维与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8 刘晗;;论政治儒学的历史演化与人文理性精神[J];管子学刊;2006年01期

9 何小忠;刘春花;;文化生态视野下大学新校区的校园文化现状和建设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1期

10 谢丹;湖南省0~3岁儿童家庭教养状况初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淑新;;唤醒幼小心灵 培养环保意识[A];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刘贵华;;对大学学术合理性的追问——从“知识本位”、“关系本位”到“生态本位”的确证[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青;;对现代包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陆激;基地与设计的理性思维[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李世雁;环境危机的多向度分析[D];东北大学;2002年

5 季芳;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陶火生;生态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张晓鹏;从控制走向解放[D];复旦大学;2007年

8 陈李波;城市美学四题[D];武汉大学;2006年

9 华章琳;自然意义的本质道说[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盛国军;环境伦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圣兰;从技术的本质特征看克隆人技术[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2 邵俊峰;绿色技术创新及其政府管理——技术时代的反思与构想[D];广西大学;2003年

3 袁新荣;论生态思维影响下的建筑观[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建金;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创新[D];中南大学;2002年

5 黄星君;关于科技创新生态化的若干论证[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6 陈维;科技创新生态化与生态道德教育[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7 鄂继荣;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美学教育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玉飞;生态学视野的环境教育课程[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蔡乾和;从实践论的观点看科技异化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谈存峰;甘肃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的评价分析与对策建议[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粤湘;;四川汶川地震与举国抗震救灾[J];中国地质教育;2008年02期

2 管雷;;优势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3 喇明英;;汶川地震后对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7期

4 卢真金;;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义及深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金磊;;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非工程性问题[J];河北学刊;2008年04期

6 管雷;;优势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陈宏彩;;从汶川地震反思我国危机教育体系的完善[J];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Z1期

8 杨力;;中国防震减灾制度的运作与完善——对汶川地震所反映的制度运作经验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8年04期

9 李道友;;论汶川地震对生命教育的启示[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管雷;;论优势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政;胡友兰;王曦鸣;汤明;;从汶川地震思考兽医如何进行震后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王亚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特邀报告[C];2008年

3 赵廷宁;田涛;田佳;;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方法在汶川地震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孙其诚;王光谦;;斜面颗粒流的离散元模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特邀报告[C];2008年

6 赵国庆;籍俊伟;林小竹;;川滇地区强震趋势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杨林生;李海蓉;李永华;王五一;;汶川地震的环境卫生评估[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刘传正;;汶川地震灾害与地质环境安全[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专题报告[C];2008年

9 刘雪萍;;汶川地震应急的遥感评估方法[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10 夏晓辉;;论科普节目的社会引导作用——从汶川地震报道看电视科普节目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角色[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飚;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载源;舆论导向下的“人本主义”传播[D];苏州大学;2009年

2 胡芳芳;报纸对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配置个案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骊;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媒介功能与角色[D];厦门大学;2009年

4 吴多太;基于高层结构反应的破坏性地震影响范围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徐庭婧;《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议题设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戴立;历史性大跨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晶;人民日报国际舆论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探析[D];重庆大学;2009年

9 崔杉彬;汶川地震中村镇建筑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减灾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卢佩;汶川地震报道中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探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89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689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c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