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第二手的教化”:工业时代的教育价值观及其批判

发布时间:2018-04-28 03:56

  本文选题:教育价值观 + 工业时代 ; 参考:《前沿》2009年10期


【摘要】:教育的原初精神在于提升人的内心世界的境界,致力于让人们过上"第一手的生活"。工业时代理性精神的极度发展破坏了教育的最初指向,将工业化的操作范式引入到教育中,致使教育沦为"第二手的教化",教育价值观在工业时代中失去了它的崇高。我们处于"相对的时代",在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同时,教育的价值坐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理想性重返教育,创造与对话成为教育中新的理念。
[Abstract]:The original spirit of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inner world of human beings and to lead a "first-hand life". The extreme development of the rational spirit in the industrial age destroyed the initial direction of education, introduced the operational paradigm of industrialization into education, and reduced education to "second-hand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values lost its sublime in the industrial age. We are in the "relative era", while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e times have changed, the value coordinates of education have also undergon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deal return to education, creation and dialogue become a new concept in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南阳理工学院教育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铁芳;现代教育的反思——教育的走向与现代教育的反思(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宣庆坤;竭尽此生就是幸福——加缪《局外人》的哲学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王志军,姜玉洪;作为偶然性存在的人——论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前提[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6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7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8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9 安桂清;;整体课程:面向21世纪的课程愿景[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10 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东辉;;心灵状态最重要——谈目前大学教育的弊端[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张应杭;;论理想教育对反邪教的意义[A];社会文化建设与邪教防范研究学术论文精选[C];2004年

3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5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隽鸿飞;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依超;现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4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伊焱;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坚;论个性化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贝加;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D];汕头大学;2002年

10 李燕;共生教育:现代教育的向度调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绍磊;;校长如何引导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J];现代教育;2011年Z2期

2 李晓林;;论社会转型中国家教育价值观的发展与转变[J];求索;2011年06期

3 赖奕文;;校长应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J];南方论刊;2011年S1期

4 杨东平;;教育改革,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J];留学生;2010年07期

5 荆平;;家访制度化还需教师给力[J];天津教育;2011年08期

6 李晓燕;;学校办学失范现象透析[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10年00期

7 东方;;教育改革向何处去?[J];留学生;2010年07期

8 张培贵;;论教育思想创新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9 戚业国;杜瑛;;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钟祖荣;教育观之我见[J];中小学管理;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同昌;;学习型社会与网络教育[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2 卫作辉;;网络时代的学科教学途径初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金薇薇;;风雨彩虹30年——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30周年会庆纪实[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小蔓;我对学校品牌管理的三个主张[N];光明日报;2005年

2 主讲人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东平;好的教育,应增进人的幸福感[N];新华日报;2010年

3 赵满忠(作者单位:大庆一中);基础教育的提升与超越[N];大庆日报;2005年

4 徐党政;“素质教育安排在下午”[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5 记者 冯志阳;个人发展 你准备好了吗?[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杨松;素质教育的情结[N];中国信息报;2004年

7 博主 张晓晶 新华社记者;“因分施教”之风不容反弹[N];人民日报;2010年

8 张理智;创新教育观念误区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 赵元政 李卫国;时代呼唤知本型校长[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刘尧;先进文化中的教育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星霞;学校发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原;寻找失落的理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曹富利;不同利益主体的教育价值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3 张建平;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其新走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万和;人性论与教育价值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付八军;蒋梦麟及其教育价值观初探[D];湘潭大学;2001年

6 李纯;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我国新教育价值观的完整体系[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7 徐娟;陶行知教育价值观探赜[D];西北大学;2012年

8 陈春红;试论儒家和谐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10 肖全民;素质教育评价机制试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813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13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a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