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史学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教育史研究
本文选题:实证史学 + 中国教育史研究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
【摘要】: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实证史学促进了史学科学化的发展历程,成为史学界较为盛行的理论和方法。20世纪初,实证史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中国教育史研究也深受影响,在教育史观、研究方法等方面都留下了实证史学的烙印。实证史学促进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影响着教育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Abstract]:Western empirical historiography,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19th century, promote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and became a popular theory and method in the field of historiograph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empirical historiograph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rough Japan. The study of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i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leaving the brand of empirical historiography in the view of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Empirical historiograph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affect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histor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家林;“片面的共同正犯”若干问题探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5 项念东;梁启超的“诗史”观——《饮冰室诗话》的若干诗学思想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李乐;王韬与福泽谕吉舆论思想之比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杨涛;;析梁启超的虚金本位制货币理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9 陶涛;梁启超与屈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史革新;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翁银陶;;简论严复诗论与其诗作之关系[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3 肖忠生;;论严复与中国近代教育[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4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5 刘晓琴;;严复与晚清海军教育[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6 石文英;;严复论诗文[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7 武际可;;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力学?[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8 武际可;;给力学的基础研究和教学留一席之地——纪念谈镐生先生上书30周年[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许宁;;气化之道——张载、王夫之、严复、张岱年气学思想合论[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胡玉海;;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特点[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京力;历史评价论研究——以中国古代评价问题为中心[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3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9 向天渊;现代汉语诗学话语(1917—1937)[D];四川大学;2002年
10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绿;近代日本文化侵略特性的历史渊源及解析[D];江苏大学;2007年
2 武增锋;试论戊戌维新派西方文化观的转型[D];河北大学;2001年
3 杜衡;清末图书出版新格局的形成及意义[D];苏州大学;2001年
4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5 费秋香;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彭江;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蒋浩;严复思想与近代中国哲学转型[D];湘潭大学;2001年
10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友仁;;历史与真实[J];学习与探索;1989年01期
2 商友仁;;试论文化史观[J];学习与探索;1989年Z1期
3 张新民;司马迁、班固的民族观及史学实证精神异同论——从《史记》、《汉书》“西南夷传”谈起[J];民族研究;1993年06期
4 胡逢祥;“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与西方现代史学[J];学术月刊;1996年12期
5 姚大力;关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再认识的两点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陈启能;史学理论:历史学的理论反思──序《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J];江汉论坛;1997年01期
7 鹤野;20世纪中国先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8 王加丰;伏尔泰的世界史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陈锋;史学研究与当代社会[J];江汉论坛;1998年08期
10 雷戈,靳慧;史学观念的新反思——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对象与任务的另一种思考[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晓为;准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史学[N];光明日报;2001年
2 行龙 李春华;要重视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史[N];光明日报;2001年
3 朱乃诚;关于中国考古学发展方向与道路的思虑[N];中国文物报;2002年
4 张越 蒋正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3年
5 历史所 林甘泉 近代史所 蔡美彪 张振濵 潘汝暄;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范文澜全集》编余琐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冷”“热”不均30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蒋大椿;中国史学转型需找准定位[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高泉荃;中国文化史的“复辟”[N];东方早报;2010年
9 王三义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的“边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文编号:1906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90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