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质性研究中的多重研究关系和伦理“雷区”:一位行动研究者的自反性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20 23:33

  本文选题:质性研究 + 行动研究 ; 参考:《教育学报》2009年04期


【摘要】:作为质性研究发展的新趋向,行动研究所提倡的"合作"、"反思"、"变革"等理念越来越多地渗入至当代的民族志研究中。例如,批判民族志(Critical Ethnography)结合了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研究者不应局限于客观地观察和记录被研究者的生活,还应充分反思自己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充分"赋权"被研究者。基于平等的对话,被研究者才能够成为思考和行动的主体;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摆脱意识形态的扭曲。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主要回顾自己在一项突出行动性的民族志研究中的经验。通过反身性思考,本文揭示了研究关系的多重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尤其是跨越"虚拟"与"真实"的伦理"雷区"。文章主要探讨两大问题:第一,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研究关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第二,整个研究过程遭遇了哪些伦理危机?最佳解决途径是什么?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为今后的行动研究提供了一些与社会情境紧密相联的"经验性智慧"。这些经验可以帮助行动研究逐渐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真正调动其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Abstract]:As a new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concepts of "cooperation", "reflection" and "change" advocated by action research are increasingly infiltrating into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research. For example, critical ethnography (critical ethnography) combines critical theory with constructivism epistemology and holds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not only observe and record the life of the researcher objectively, but also reflect fully on their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knowledge. And fully "empower" the researcher. Based on the dialogue of equality, the researcher can become the subject of thinking and action, and the knowledge gained by the research can get rid of the distortion of ideology to the greatest ext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views his experience in an outstanding ethnographic study. Through reflexive thinking, this paper reveals the multiplicity, complexity and sensitivity of research relationships, especially the ethical "minefields" of "virtual" and "real".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wo major problems: first, in the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how to gradually establish the research relationship? Second, what ethical crisis did the whole research process encounter? What is the best solution? The author's discussion of these problems provides some experiential wisdo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situation for future action research. These experiences can help the action research gradually adapt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mobilize the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f the vast number of front-line teacher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课题组;安徽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报告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毕磊;安徽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访谈活动结果与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张蕾;李伟明;;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培养新路探析——解读清华大学“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办学模式[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5 刘新学;;心理学量化研究范式的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钱铭怡;章晓云;黄峥;张智丰;聂晶;;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的初步编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吕新强;百年来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常永才,孟雅君;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文化人类学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9 徐改;RUC式“生活历史法”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10 张红川,王耘;论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问题及其对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云;权力下放对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2 史秋衡;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邓铸;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贺寨平;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8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9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文浩;非制式评量透视[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金龙;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徐冰鸥;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实践知识的叙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柏华;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管理的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焦炜;课程行动研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军梅;汉族、回族高中生生涯发展特点及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沈晖;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均等——一种人种志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仇建平;珠海初中生学习观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武亚;;教师行动研究的技术模式及其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8期

2 缪玉选;;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J];经济师;2011年08期

3 王洪军;;编辑知识建构与专业发展中的行动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4 杨瑞姣;姬慧娜;王妍莉;;基于行动研究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有效性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5 李砚祥;张述军;;县域重大教育教学难题的破解与成果推广[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4期

6 高振宇;;行动研究与课程改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泰瑞斯·卡森教授访谈录[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6期

7 张紫薇;钟强;;国内教师合作教研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肖秀平;;第二届广佛肇教师校本行动研究暨第七届(2011)广州市校本研究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9 李海艳;李莹;朱祖林;胡洁茹;;远程学习者辍学原因的质性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7期

10 邢耀东;朱晓菊;;基于行动研究的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设计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连茂廷;房元霞;;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祝卓宏;高文斌;陈祉妍;刘泽文;高晶;;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方案的行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吕文波;赵君香;;虚拟学习社区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4 雷鸣;戴艳;;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复原力内外保护因子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霞;范红霞;;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质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英萍;金小苗;隋光远;;生涯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涯意识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杨宜音;张曙光;;是俱乐部,还是关系网—一项有关大学生同乡交往社会心理机制的质性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李兰芳;;临夏州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课题组;;《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10 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课题组;;《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齐林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郑新蓉 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教师 房彦红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国际部 张福勤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韩淑萍;在行动研究中获得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李若(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教师行动研究如何行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记者 韩福魁;全市“教育内涵发展行动研究”启动[N];本溪日报;2009年

4 伍家岗区实验小学校长 杨英友;校本行动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N];宜昌日报;2005年

5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刘良华;成为有思考习惯的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 王玉兵;山东高密:行动研究改变低效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理查德·萨格;释放反思性实践的魔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黄梅县教研室 王定成;课例研究:教学实践行动研究的重要抓手[N];黄冈日报;2010年

9 华明;苏州名教师名校长培训实行“双导师制”[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10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安春;研究共同体为教师成长把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志泉;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江卫华;协同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互动设计、分析与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方安;论教师培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谢幼如;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丽娟;教学日志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之协作行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乔艳冰;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封安东;变革教师文化之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焦炜;课程行动研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梁惠燕;过程性学习评价行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影强;基于BLOG的协作学习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健;利用学习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阮全友;我国CALL研究的趋势[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邱晓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16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916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0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