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管所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现状分析
本文选题:少年教管所 + 青少年 ; 参考:《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年04期
【摘要】:目的了解教管所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现状,为今后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生命价值投射测验》(LPT)对44名少教人员及随机整群抽样抽取的成都市某普通中学210名初中男生进行心理投射调查,并同时对少教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少教人员和普通初中男生在敬重生命、恐惧死亡、担忧他人生命以及关爱他人4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6.57±4.15、17.32±4.69、12.05±5.89、14.05±4.92和9.83±2.79、18.10±3.86、14.00±5.46、15.46±4.11,少教人员得分均较普通初中男生得分低,特别是敬重生命的得分差异最为显著。结论少教人员较普通初中男生持极端的生命价值观—漠视生命,在青少年中针对性的开展生命价值教育是非常急需和必要的。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ife values of juveniles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arrying out life values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Methods A total of 44 teachers and 210 junior middle school boys in Chengdu were investigated with Life value projection Test (LPT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he scores of respect for life, fear of death, worrying about others' life and caring for others were 6.57 卤4.151.39 卤4.69 12.05 卤5.89 卤14.05 卤4.92 and 9.83 卤2.79 卤18.10 卤3.86 卤14.00 卤5.415.46 卤4.11, respectively. The score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normal junior middle school boys. In particular, respect for life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s. Conclusion it is very urgent and necessary for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life value, which is more extreme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教研室;四川省成都市少年教养管理所;成都市猛追湾双语学校;
【分类号】:B844.2;D9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若衡;杨静;;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投射测验与内容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欧阳艳文;;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研究——以犯罪心理学为视角[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杨坚,杨德森,龚耀先;违法犯罪男性青少年个性特征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7年05期
4 邓芸菁,窦刚,张锋;少年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5 苏月桐,傅以容,邱建国,伍仁琴,张鸿亚;犯罪少年行为习惯及人格特征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6 王玲;狱中青少年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乾金;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综合评估初探[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年03期
2 陈向阳,胡艳;男性少年犯与同龄中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3 林云鹏,王f^;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征调查[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4 李伟,林金树,陈东才,杨琛,安进勇;福建省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研究[J];法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5 邱昌建,张伟,方进博;青年男性罪犯的个性分析[J];华西医学;2002年01期
6 朱素凡,张秀英,狄慧,于文谦;198例狱内罪犯EPQ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3期
7 李谨,符娟;男性抢劫罪犯的人格特征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5期
8 朱海燕,张锋,邓云菁;女性毒品犯的人格结构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9 张锋,朱海燕,宋志一;毒品与暴力型、财产型罪犯人格特征及其类型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6期
10 邓芸菁,朱海燕,张锋,杨宏;女性毒品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瑛秋;青春发育突增期(高峰年龄)不同发育类型学生体质特征及健康促进[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杨慧芳;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娜;新媒介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朱海燕;毒品犯的人格结构与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勤锦;青年男性服刑人员的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黎雪梅;暴力犯罪和人格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5 和丽梅;在押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征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艳丽;少教所学员人格类型与自尊及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蒋萃;少年教养人员的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马扬;从社会心理分析到针对性措施[D];四川大学;2005年
9 陈少雄;论音乐对服刑人员的教化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海芳;男性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对策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倩,陈燕锋;论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张凤芹,鲁涤;家庭暴力[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3 王玲,唐红波,郑雪;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广州、澳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王莹;挽救迷途的“羔羊”——青少年犯罪心理解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7期
5 吴美娜;我国现阶段家庭暴力问题的法律责任及防止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郭平,杨惠琴,王春阳,任勇;女性偷盗者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4年04期
7 范德章;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吕成荣,王云东,李立新,王国勋,沙东想;服刑罪犯心理卫生状况调查探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年02期
9 苏月桐,傅以容,邱建国,伍仁琴,张鸿亚;犯罪少年行为习惯及人格特征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10 张慧,樊旭辉,赵兰;狱中犯人心理状况及个性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振华;;青少年犯罪及有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1年03期
2 崔萍;吴雪华;钱亮;戴国跃;;青少年犯罪心理剖析[J];中国校医;1991年01期
3 张素馨,杨育林,孔祥荣,曾晓立,赵佳芝,李晶;青少年犯罪心理特点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3期
4 赵承福;;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心理特点[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5 舒明跃,李丛培;父母养育不当与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年05期
6 姚正平;学龄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学校教育的缺陷[J];怀化学院学报;1990年06期
7 杨应红;;青少年情绪的认识和调控[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熊冬炎;;国外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9 李志厚;潘海燕;郑淮;叶小燕;麦志强;;预防学生犯罪的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1987年03期
10 刘星;;防微杜渐 禁于未发——《少年不法行为之前兆》摘编[J];外国教育研究;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蔚;张文新;陈亮;;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愤怒情绪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石起才;;从青少年偷窃心理的发展看立足教育的重要性[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孙亮;孙殿武;;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占江;;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2:心理论,,心技术,新发展——社会进化与心理进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北京协和医院 车璐 潘慧;电视看得多 不意味着信息就接收多[N];健康报;2011年
2 董文怡(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校);把脉青少年犯罪心理[N];廊坊日报;2005年
3 李明;请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N];中国矿业报;2001年
4 商报记者 杜秀平 实习记者 武杉;“网瘾=精神病”引发各方激辩[N];北京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海燕;工读生与普通生父母依恋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吕庆燕;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全石倬;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D];吉林大学;2006年
2 燕智玲;青少年奖赏加工过程中的风险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吴雯;对高愤怒特质男性青少年犯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柯瑞煌;澳门青少年偏差行为问卷信度和效度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陈慧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蔚;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彭秀平;青年男性服刑人员的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凤莲;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志萍;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郝燕燕;媒介使用对留守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31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3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