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德育与人性共谐的价值选择
本文选题:诗意 + 德育 ; 参考:《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23期
【摘要】:诗意是人性的天然领域和本质属性,可现实中常屡遭挤压,使得表征精神健康、心性和谐的诗意品格成为迫切需要拯救的教育焦虑;德育担当重整诗意乾坤的使命,诗意是其应然的追求[1],加强德育与诗意的融通,用诗意的理念促进德育创新,用诗意的态度端庄学生的精神取响,关怀传教受教双方的现实心灵关系,延展德育与人的生命向度的适应性,增进德育与人性的和谐度,对于生成学生的诗意生命形式,改善当代普遍的精神境界,具有深远意义。
[Abstract]:Poetry is the natural field and essential attribute of human nature, but it is often squeezed in reality, which makes the poetic characte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piritual health and harmony of mind, become an urgent educational anxiety that needs to be saved. Poetry is its supposed pursuit [1], to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poetry,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poetic ideas, to take the spirit of students with poetic attitude, and to care about the realistic spiri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missionary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tend the adapta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human life and to enhance the harmony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human nature for the generation of students' poetic life for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ntemporary universal spiritual realm.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育的现代维度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策略》重点课题的阶段成果,项目号为:07SJB710051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规划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号为:D/2009/01/184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铁山;;诗化德育的基本功能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鹏飞;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悖论及价值选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董馨;论“文学性”的意识形态功能[J];东岳论丛;2005年03期
3 马生龙;论艺术陌生化反叛现实的功能[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范际燕;胡风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徐岱;艺术的理由——重申本体论诗学的一种路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邹诗鹏;;民族精神的现代性处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范际燕;胡风文艺思想的源脉与特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李建中;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廖冬梅;疯癫"女性对传统男权意识的抗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小说中的"疯癫"女性书写[J];嘉应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洪治纲;反叛与超越[D];浙江大学;2005年
2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东晔;从“租界”到“风情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D];复旦大学;2007年
5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谷鹏飞;应用美学学科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7 杨黎红;论卡尔维诺小说诗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于昊燕;蜕与飞翔[D];河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季涛频;数字化时代图形传播趋势论[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郭冬梅;论新时期以来女作家书写的家族小说[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宁;学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高卓;写生基础教学功能的思考[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6 邢一非;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观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7 马岩;论视觉文化时代下的文学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国芩;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新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尹文芬;心灵唤醒:人的自由精神的开掘[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亚妮;以缪斯之轻承受生命之重[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楚亮;;教育、收入与主观幸福感[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2 邢占军;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J];新东方;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耀文;边林静;;论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0期
2 季铁军;;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3 杨懿娟;;我所了解的荣德生教育思想中的德育教育理念[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4期
4 张庆岭;为中国教育把脉(四题)[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5 杨飞云;;论人性视角下的教育自由及其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陈瑞丰;;苏格拉底自然的教育与德育——从知识产生的过程到价值观[J];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7期
7 ;本期精彩言论[J];基础教育;2007年07期
8 许鲁州,沈应东;德育三途径同异比较[J];中小学管理;1994年Z1期
9 ;摘抄积累——筹建德育信息库[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1年Z1期
10 陈庆龄 ,徐卫国;教育离不开“惩罚”[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明远;夏谊;;高一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德育思考[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陈保红;李力;;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德育要强化的几个观念[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吴建东;;略论德育是新世纪人才的道德基石[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4 沈彪;宋建平;;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殷洪涛;;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郭立双;;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研究报告[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7 孙惠;;浅析“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8 王秀林;;德育——塑造灵魂的工程[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9 陈辽;;德育要落实:养成良好习惯——纪念叶圣陶诞辰110周年[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明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强;德育“行家”语言的主要特点[N];天津教育报;2008年
2 童心 毛泽武;计算机校 创新思路狠抓德育[N];乐山日报;2008年
3 武威一中 武威六中 古浪三中 民勤县职业技术学校 天祝县安远镇中心小学;德育结出丰硕果 桃李芬芳满园春[N];武威日报;2008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沈仲亮;德育也能成“品牌”[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陈广琳 通讯员 谢晨;罗湖德育论坛学生唱主角[N];深圳商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刘佳;德育何时能走出“形式”的怪圈?[N];天津教育报;2010年
7 方言;扎下根,德育才有活力[N];光明日报;2011年
8 冯丽萍 邵玉伟;实施“无痕德育” 奏响和谐德育音符[N];通化日报;2011年
9 田华;开放德育中的最佳选择[N];天津教育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陈瑞昌 缪志聪;泰兴:打造“一校一品”德育名片[N];江苏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洪燕;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现代解读与转换[D];西南大学;2010年
2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沈研;学校公民素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林海亮;全面理解正面教育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班红娟;国家意识与地域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向宇;我国青少年休闲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新天;美的德育初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闫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的应对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家宁;论和谐教育思想在德育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段慧兰;论德育话语及其更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洋;德育生活化—新世纪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梁茵;德育中“人”的迷失与回归[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赵杰;学校教育中学生道德理解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治勇;德育交往:现代德育的本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波;德育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47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47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