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隐性备课
本文选题:教师 + 备课 ; 参考:《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11期
【摘要】:教师备课重要的不是写文字教案,而是隐性备课。隐性备课作为一种隐而不露却对上好课具有极大潜在影响的备课方式,是教师师德精神的写照,是教师的学养累积,是教师的经验省思,是教师教学研究的明证。隐性备课是教师"一辈子"的准备,是上好课的根本。
[Abstract]:The important thing for a teacher to prepare a lesson is not to write a written teaching plan, but to prepare a lesson tacitly. Recessive lesson preparation, as a kind of hidden but unexposed lesson preparation method, is a reflection of teachers' moral spirit, the accumulation of teachers' learning, the reflection of teachers' experience, and the clear proof of teachers' teaching research. Recessive preparation for lessons is the preparation of a teacher's life and the foundation of a good class.
【作者单位】: 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隐性备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8-GH-007)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汪才明;论道德需要与道德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孙颖荪;;《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建构主义为指导[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任其平;论发展高师学生主体性的心理学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葛贤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许世平;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调查与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于忠辉;论教育生态平衡与素质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8 李红英;三种主流课程观的演进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9 张晓瑾;第斯多惠的现代教育思想[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朱丽;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6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夏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婧;战后美国合作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4 唐玲;新世纪研究生德育内容体系及途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5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温永权;深圳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建构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大鸣;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体育的迁移价值[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钟跃;优化英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仲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冯多;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教师书画[J];安徽教育;2004年08期
2 ;教师书画[J];广西教育;2004年28期
3 ;教师书画[J];人民教育;2004年18期
4 约翰·施拉特,邓笛;我是教师[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5年03期
5 修春雨 ,王韦平;伤害,在一言一行中——教师言行对学生心理影响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教育;2005年16期
6 杨丽萍;;教师礼赞[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年03期
7 季阿娜·鲍戈达诺娃 ,陈庆瑞;怎样才算是一名好教师——欧美一些国家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好教师[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年01期
8 ;教师文艺[J];黑河教育;2000年01期
9 聂川;教师的眼睛[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年04期
10 黄好额;为教师“走穴”一辩[J];教学与管理;2005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2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卞玉潮;;维护学生的尊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4 卢毅勤;;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的定位[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潘小莉;;教师对学生的“偏爱”及其影响浅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徐燕萍;;教育是农业,教师当何为?——论生态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整体教育”职能[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友仁;;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意识的更新[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8 蒋晋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是关键[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9 王金道;;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健康状况的多纬度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余峥嵘;;做一个“会说话”的老师——浅谈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2008年
4 吴璜;在研究中认识新的自我——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浩;关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辛丽春;论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金芳;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双;教育行动研究的本土化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80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08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