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然生活”向“可能生活”的转向
[Abstract]:In daily educational life, educators often require students to pursue a state of lif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a better life. "possible life" is a state of life that everyone wants to achieve, and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it should become a new demand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urn from "supposed life" to "possible life", education should have three standpoints and three kinds of consciousness: life stand and subject consciousness, value stand and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process stand and generation consciousnes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潘善斌;论惩罚性赔偿制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韩久建;;课堂互动活动有效性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陈爱傼;实现知识、社会和人三因素的平衡与整合——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方向的启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8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9 郭法奇;探究与创新: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10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洪兵;论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马志成;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彭兴富;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祖兵;;教学与生活:“回归”的反思与“后回归”的设想[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6期
2 张善鑫;;幸福感:教育公平的人文取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深化教育改革 建设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辛成;做有人格魅力的教师[N];铜川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丽琴;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金丽;论教育与人的美好生活[D];河南大学;2006年
2 张建平;“遮蔽”与“澄明”[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敏;走向乐生的休闲教育的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蔡芳;现象学教育学视野下的知识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迪;无立场教育学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桑志坚;杜威教育哲学的人生视野及其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彬;论课程评价的生活取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程胜;“教育即生活”的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郑波;论课程的过程属性及其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世辉;农村教师补充与退出的内在动力机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61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16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