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8-08-05 12:25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现,对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波及到课程领域,一批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学家也随之出现。他们以后现代主义为思想武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许多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如多尔、卡普拉、斯拉特瑞等人的后现代主义课程思想,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提供了有益启示。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ism has a wide influence on the humanities and even natural science, and has spread to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and a group of post-modernist curricular scientists have also appeared. They put forward a lot of postmodernism curriculum theory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The postmodernism curriculum thought of Dole, Capra and Slattery provide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loc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postmodernism curriculum theory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3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2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3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周成海;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玲;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腾蛟;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角色与权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敬荣;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农村初中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汪小刚;基于“过程理论”的课程理解及其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义;4R理论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倪守建;成人教育: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5 丁艳辉;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德育生成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小红;基于建构主义课程论对两种音乐教材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军山;张楚廷5I课程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瑶;基于后现代教育理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罗军兵;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耀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社会学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茂华;董晓波;;后现代主体间性下的对话性师生关系[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2 王爱华;;《理解课程》对当代课程改革的启示[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袁丽英;;职教课改呼唤有效的课程领导[J];江苏教育;2011年18期

4 王典举;;论课程开发的实践走向[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5 胡春光;王坤庆;;自传文本课程: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与课程诉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6 王敏;;分层作业点滴谈[J];吉林教育;2011年20期

7 李文涛;;从课程的发展史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7期

8 ;怎样构建语文课程单元[J];江苏教育;2011年13期

9 范会敏;;课改中心话语的反思与建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年21期

10 闫飞龙;;课程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J];教育与考试;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2 张斌贤;;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张传燧;;程端礼及其《读书分年日程》的教学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忠勇;师生:教材的另一半[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靳玉乐 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崔国富 胡志坚 武镇北 舒萍;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侯春英;教师要适应课改的要求[N];伊犁日报(汉);2007年

5 潘 涌;课程改革中,教研员干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秦金星;高邮:以精致管理求育人质量[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8 钱悦青;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素质教育[N];贵州政协报;2006年

9 林小强;“博客教学”有新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黄晗曲;网络让教育出逃?[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雨亭;教师研究中的自传研究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9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伟伟;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肖明全;论杜威的课程理论及其现代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飞;论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师生关系重构[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俊兴;杜威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雪梅;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文萃;后现代视阈下的教师观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丽娜;课程的生态学基础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轶U,

本文编号:2165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165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0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