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课程及其后现代本质
[Abstract]:Negotiation curriculum is a kind of practical post-modern curriculum theory which emphasizes negotiation learning instead of motivating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Cook and Boomer put forward their own negotiation learning model respectively. Critical pedagogy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origin of consultation curriculum. The postmodern nature of the consultation curriculum is embodied in: advocating the dynamic concept of curriculum essence, oppos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chnical rationality, opposing the dualistic thinking mode of curriculum, and showing the students' role as subject of curriculum.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DHA070158)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104050-20710902)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志成;;弗莱雷解放教育课程建构论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孙为群;汉英亲属称谓词的翻译方法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李婷;;“素质”内涵演进与积极动控素质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陈珍珍;;《陈风·防有鹊巢》新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10 黄路阳;;高等学校章程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的内容及格式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强;;刑事犯罪纪录与政府信息公开初探[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梁全进;;关于《广西通志·教育志(续编)》篇目设计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4 吴安春;;西方“德性论”哲学视野中的创造观及其教育价值——兼论西方“德性论”哲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鲍金小;扎木苏;;“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谢英;;现代汉语辞格研究中的用例问题[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启亮;;论不作为请求权的系统化执行机制——以民事执行权的规范运行为指引[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10 莫江平;;对党内团结与党内和谐关系的思考[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8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天琦;黑龙江省高校实施跨校选课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长江;邓小平社会发展代价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马一博;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赵瑞粉;《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配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焦燕星;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阳丽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9 王燕萍;开放性课堂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方斌;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型对话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霞;后现代课程研究的特点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J];教育评论;2002年06期
2 张广利;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J];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3 董亦佳;后现代的“空心人”——解析杰姆逊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后现代文艺特征[J];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4 王晓华;后现代转折与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大卫·格里芬教授访谈录[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聂荣鑫;;后现代知识观中的课程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06期
6 陈克;新课程:一次后现代的检视——兼与课改中两种“灰色”思想对话[J];江苏教育;2004年01期
7 王岳川;“后学”研究在新世纪中国——2002年中国后现代研究的学术史描述[J];人文杂志;2004年02期
8 肖朗;主体的死亡——后现代一个重要文化现象的解读[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年01期
9 赵耸婷;徘徊在幻想与真实之间的魅影——后现代文化逻辑与现代性人格异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黄秦安;科学如何与伪科学划界[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严勇;;科学卫士反击后现代[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2 杨艳萍;;后现代STS研究——利奥塔眼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沈锐;李同升;;后现代的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规划[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6 王佃娥;李树怡;杜发强;;从后现代课程观视角预测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黄卓越;;在后现代的问题视域中思考儒学的发展[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侯灿;;从层次涌现性展望中西医结合后现代个体化医学[A];2003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黄少华;;哈维论后现代社会的时空转变[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10 王家鹤;;家庭治疗之米兰系统模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羿;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商业精神建设 (中)[N];经理日报;2004年
2 马汉广;西方后现代意识的剖析[N];文艺报;2005年
3 叶涯剑;现代还是后现代:一个伪问题[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龚丹韵;“火星文”流行:抵抗成人世界的后现代隐喻[N];解放日报;2007年
5 胡一虎(科技工作者);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样本分析[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6 王干;草根后现代:当荒诞成为一种现实[N];文艺报;2006年
7 史菊鸿;在游戏中颠覆传统[N];文艺报;2007年
8 ;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商业精神(下)[N];经理日报;2004年
9 广州美术学院 李公明;让“山寨政治”飞[N];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方祥生;“乌克兰危机”与“后现代政变”[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敖双红;民营化语境下的行政法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3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4 曹瑞涛;多元时代的“正义方舟”[D];浙江大学;2005年
5 禹建湘;现代性症候的乡土想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海平;后现代背景下行政法的范式转型——迈向反思型行政法[D];吉林大学;2004年
7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9 胡英姿;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共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温展力;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代娟;后现代语境中设计的人际化倾向[D];四川美术学院;2006年
2 王中亮;中国报纸足球新闻的后现代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建安;宽容的深度[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谭德生;艺术的转折[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5 廖媛雨;别样的风景[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凤英;后现代课程观与语文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美君;后现代设计思想在中国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薛莉;尼采哲学中的“超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夏季;柏拉图正义观之转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D];湖南大学;2006年
10 管小其;后现代视域中之《庄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08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208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