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的“学术之味”——关于教育社会学的一个学科自觉
[Abstract]: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ed appropriate 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of existenc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must re-examine its own image of the subject and clarify its academic tast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董泽芳;关于社会转型期教育社会学使命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2期
2 肖瑛;社会学的"帝国主义"情结[J];社会;2004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理;;论我国行政价值的失范与重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杨飞;“利他行为”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倪荫林;对恐怖活动的理性解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张云昊;;从前现代到现代——共同体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吴宗宪;犯罪亚文化理论概述[J];比较法研究;1989年Z1期
8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9 唐斌;青少年吸毒的群体诱因及防治对策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成兵,吴玉军;虚拟社会与当代认同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帆;;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5 潘成忠;史霄;;网络文化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冲击[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文贵;;公司信任度: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汪居扬;;业主维权和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基于对社区纠纷的一项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唐礼勇;;从环境看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环境问题带来的思考[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圣鑫;;政府管理的任务型组织思路[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沈湘平;;略论风险与和谐[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2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元男;中小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2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孟军;职务经济犯罪动机及预防对策[D];浙江大学;2002年
4 陈殿林;不良亚文化对法治建设的影响与对策[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5 周晓燕;教师教学哲学的叙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6 章永辉;网络与人的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殿森;探寻教学理论原创[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3年
8 谢锦霞;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曾文婕;我国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卢盛荣;当前我国转型社会腐败的社会控制机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泽芳,黄学文;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林杰;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07期
3 杨昌勇,李长伟;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3期
4 成伯清;福柯对社会学意味着什么——谨以此文纪念福柯逝世20周年[J];社会;2004年08期
5 淡卫军;情感,商业势力入侵的新对象 评霍赫希尔德《情感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J];社会;2005年02期
6 何蓉;德国历史学派与19世纪经济学方法论之争的启示[J];社会;2005年03期
7 王建民;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社会学研究范式整合[J];社会;2005年05期
8 李培林,苏国勋,张旅平,渠敬东,覃方明,徐冰;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J];社会;2005年06期
9 张钰;解读韦伯的三大隐喻探测韦伯对现代性的洞察[J];社会;2005年06期
10 郇建立;论鲍曼社会理论的核心议题[J];社会;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环惜吾;英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和近况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1981年01期
2 ;教育文摘[J];安徽教育;1982年05期
3 张朝阳;“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偏废啊!”——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毛礼锐[J];江西教育;1982年09期
4 吴有;教育社会学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1982年01期
5 约热·戈鲁查尔 ,王爱珠;社会学的分类和研究的基本方法[J];社会;1982年02期
6 清水义弘;密平琪;;日本保谷市的一次教育调查[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2年01期
7 鲁洁;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社会学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8 远方;美国社会学会举行第78届年会[J];社会;1983年05期
9 郭鲁晋 ,蒋梁贽;联邦德国社会学教授代表团访华[J];社会;1983年06期
10 R.施托尔贝格 ,立平;马列主义劳动社会学的对象与职能[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闫引堂;;曼海姆教育社会学思想述评[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3 闫引堂;;曼海姆教育社会学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民辉;开辟农村教育研究的新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张白;教育社会学的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金勇;新教育社会学的滥觞——《知识与控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谢维和;故事、理性和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潘懋元;社会学眼光研究高等教育[N];光明日报;2003年
6 李全柱;衡量高校招生改革要用三把尺[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朱国华;当文化变成资本[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庞丽娟;教师的光荣与梦想[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马宏萍;中小学图书馆发展举步维艰[N];中国妇女报;2004年
10 王永振;现代化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N];人民武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美国闲暇教育的发展及启示[D];河北大学;2000年
2 胡振京;教育正负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等等;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闫效鹏;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6 马超;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7 薛国凤;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8 李屏;“学生弱势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生永明;江苏省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张艳华;借新声于异邦[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6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226043.html